一、广播电视发送
  

  (一)福州塘池广播发射台
  福州塘池广播发射台,坐落在福州市南郊塘池乡。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省最早建设的广播骨干发射台,占地面积66.7亩,建筑面积8593平方米。有广播发射机3部,总发射功率207.5千瓦,拥有固定资产272万元。该台是大功率中波发射台,主要任务是把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二套广播节目,覆盖到全省各地,并为各地、市、县的转播实验台和有线广播站提供转播信号。
  1.中波发射
  民国38年(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管会接收国民党政府福建广播电台2部发射机,功率共1.25千瓦(1部为1千瓦,另1部为0.25千瓦),服务范围仅及省会周边各县。播控设备简陋、陈旧,播音室与发射台同在福州市温泉路一个大院内,高频电波严重干扰低周正常工作。为改善工作环境,上级批准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兴建全省首座广播发射台——塘池发射台。
  1951年3月,华东人民广播电台(区台)拨款9.797万元,购买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3.5千瓦广播发射机1部。1952年春,台址选定在福州市南郊塘池乡虞塘头附近,省文化教育委员会拨给建台经费16.26万元,征地2.5亩,建设砖木结构平房240平方米(机房兼值机员宿舍),配备相应的技术设施。同年底,3.5千瓦机从温泉路大院搬迁至塘池新机房安装就位。1953年1月27日,3.5千瓦发射机正式播出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频率960千赫,每天播出6小时。因3.5千瓦发射机还不能有效覆盖全省广大农村,1953年12月8日,上级批准省电台扩建塘池发射台,功率定为20千瓦级。不久,省文化教育委员会拨给基建经费16.27万元,省电台自筹资金5万元,总投资45万元。由华东台负责组装发射机任务,并承担装机全部费用。省电台工务科派出技术小组前往华东台参加组装发射机。1955年5月1日,20千瓦机正式播出省电台第一套节目,频率1450千赫,覆盖半径约150公里。
  1957年底,中央广播局同意省电台塘池发射台主发射机扩大功率至150千瓦,当时采用苏式150千瓦水冷式自动屏调调幅发射机线路。1958年3月,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同年5月,投入设备安装。经四个月紧张施工,于1958年12月按协议先播出中央台对台湾广播节目,频率880千赫。1959年10月1日,正式播出省电台第一套节目。1984年,省广播电视厅投资32万元,由厅总台和塘池台技术人员合作研制1部具有80年代水平的50千瓦串馈式中波脉宽调制发射机。其优点是:效率高、质量好、结构简单、采用自然冷却,节约电能。1990年元旦,接替20千瓦机正式播出省电台第二套节目,频率1467千赫,每天广播14个小时。该机电声指标达到部颁标准乙级水平;整机效率达60%以上;场强比20千瓦机增强4至7分贝。这是中国第一部交付使用的50千瓦串馈脉宽机,被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台技术协作会评为1990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底,广播电视厅投资144万元,购进1部200千瓦屏调发射机取代150千瓦老机器。至此,两部50年代老式发射机都得到更新换代。
  2.中短波传频
  1953年,全省大部分广播站还不能清晰地转播省电台的广播节目。因此,省电台工务科积极开展热带频率(中短波)传频对本省地域覆盖情况的研究与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同年7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同意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暂时使用3450千赫,功率500瓦的发射机,为地、县有线广播站转播省台节目。与此同时,省电台还协助广播站改装转播收音机30多部。这些50年代广播技术的科研成果,为省电台广播讯号源使用中短波传送开辟了良好途径。1958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省电台组装1部7.5千瓦传频机(1962年搬迁南平),使用4980千赫和2340千赫。1962年8月和1965年5月,又批准省电台使用5040千赫、7165千赫和2200千赫三个传频频率,分别使用7.5千瓦和1千瓦发射机播送。使用7.5千瓦发射机后,传频质量明显改观。1965年8月,省电台委托省广播器材厂组装1部7.5千瓦传频机,频率为5040千赫和2340千赫,播出省电台第一套节目。1975年五里亭广播骨干发射台购进50千瓦短波机1部,经改装后,接替塘池台的2340千赫和5040千赫传频机。塘池台7.5千瓦传频机改频2200千赫和4975千赫,继续作为省电台第一套节目传频机(南平7.5千瓦机作备用)。
  3.信号源传输
  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福州兴建564台,并敷设一条横贯福州市区南北向的苏制8对铠装地下传音电缆。564台无偿调整3对线路供塘池发射台的省台第一套和第二套节目使用。省电台节目线第一次使用正规传音电缆播出,质量有所改善。1974年5月,省广播局在省电视台乌山机房内用两部调频发射机联播省电台第一套和第二套节目,作为塘池发射台和五里亭发射台备用讯号源。1976年,省广播局和552台(1964年1月564台改为552台)合作投资40万元,敷设另一条19对铠装传音电缆,省广播局投资10万元,使用6对线,塘池发射台更新高质量传音电缆。1982年,塘池发射台节目源搭载552台微波电路传送。自80年代开始,塘池台的省电台节目源是通过微波和传音电缆传送至发射机房,广播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证。
  (二)福州五里亭广播发射台
  福建省广播电视厅五里亭广播发射台,坐落在福州市东郊五里亭秀坂村。它的前身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施埔转播实验机房。
  1953年3月,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按上级指示在福州市建立实验机房。同年6月,在市南郊施埔村租到一座民房,经改建后,作为实验机房,年底正式投入工作。
  1958年初,施埔实验机房下放福州人民广播电台管理,同年7月1日,福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出无线广播节目,广播发射机设置在实验机房内,频率1330千赫,功率1千瓦。
  1961年5月,接上级指示,建设代号为省700号工程,福州广播实验台编号为700号工程1号工地。同年8月,工程开始动工,台址选在福州东郊五里亭秀坂村,征地4.5亩,新建1座广播实验机房和两座平房职工宿舍。
  1962年底,先安装1部1千瓦发射机,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
  1963年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增加1个频率1370千赫,发射机功率500瓦。同年底,700号工程1号工地竣工,施埔实验机房迁往五里亭新址,五里亭广播实验台宣告成立。
  1963年底,五里亭台建成后,省广播局收回该台管理权。福州台广播发射机由该台代播代管。
  1965年,机房任务增加,有1千瓦广播发射机3部,分别转播中央台第一套、第二套节目和福州台节目。
  1973年春,中央广播事业局下达7361工程任务,同年3月,该台动工扩建,向福州跃进农场征地3亩,新建200平方米机房1座以及相应职工宿舍、生活设施等,总投资100万元。
  1975年9月,3部10千瓦机调试完毕,开始试播。分别播出中央台第一套、第二套和福州台节目。频率为891千赫、720千赫和1330千赫。以上3套节目发射机均由1千瓦扩容至10千瓦,广播服务区也由福州市郊延伸至福州地区各县,提高了福州地区广播覆盖面积。
  由于形势发展需要,省广播局又投资22.5万元,组建1座流动广播电台,1976年划归五里亭台管理,并成立流动电台机房。该电台由4辆越野卡车改装后组成,设置车载10千瓦发射机1部和相应播控、天线和发电设备等。可以流动播出,亦可以安营扎寨,担负起流动电台任务。
  1977年春,开始改装调试50千瓦短波机,同年7月,改装调试完毕。接替塘池台7.5千瓦传频机的5040千赫和2340千赫两个频率,于月底正式试播,大大增强传频讯号的信噪比,改善播出质量。
  1983年初,在省广播局支持下,投资22.5万元,扩建微波机房和添置微波设备。1986年5月,2吉赫微波机安装就位,开通乌山台至五里亭台广播微波电路,传送中央台第一套、第二套和省电台第一套、第二套(备用)节目源,福州台节目源也于1988年底改用微波传送。至此,该台的4套广播节目源,全部使用微波电路传输,广播质量和安全播出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保证。原有的地下传音电缆作为备用。
  五里亭台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达43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26万元;全年事业经费拨款62.7万元。拥有4部广播发射机,总发射功率80千瓦。
  (三)福州乌山调频电视发射台
  乌山调频电视发射台位于福州城区乌石山,东经119°01′32″,北纬26°04′29″,海拔高度72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设有一座45米高的直立式铁塔。站在塔顶可以鸟瞰全市,是开展调频电视广播的理想地点。该台担负中央、省两级调频电视广播的覆盖任务,也是全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网络的中心枢纽站。
  乌山台原是省属福州电视试验台技术部的一个机房,1979年11月,福建省广播事业局为加快全省广播电视骨干发射台建设,将乌山发射机房从福州电视试验台技术部分离出来,成立乌山调频电视发射台,隶属省广播事业局无线广播电视管理处领导。由于机构升格,原来的发射与微波工种均升格为机房。
  1.电视与调频广播
  1970年,省里组织的“电视大会战”初战告捷,设在乌山祠堂内的福州电视试验台于当年12月26日恢复黑白电视试播,由福建省广播器材厂试制的1部1千瓦4频道黑白电视发射机参加了综合调试,并一次试播成功,每周一、三、五晚上播出(1974年改用鞍山广播器材厂彩色电视发射机)。根据当时的收测报告,东至鼓山、西至甘蔗、南至乌龙江、北至北峰,都可以收看福州电视试验台播出的电视节目。
  1974年5月,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为省一、二套广播节目传频的2部5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迁至乌山发射机房,从此该机房又向福州的塘池、五里亭两座中波广播发射台传送广播节目,承担起电视与调频双重发射任务。
  1978年1月,机房添置1千瓦10频道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科技人员日夜苦干,经4个月的安装调试,于当年5月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彩色电视综合节目。这时,乌山发射机房已经拥有发送两套电视、两套广播的能力。
  机房升格为发射台后的1982年,福建电视台开始筹办第二套电视节目,每周一、三、五播出。该台在发射机房内又添置1千瓦7频道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于1983年初开始发送。同年,由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研究所试制1台双声道立体声激励器,利用该台1部国产5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后来改成菲利浦500瓦立体声广播发射机)合成调试后,试播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提供的音乐节目,每天播送4个小时,开始福建省立体声调频广播的历史。
  1986年7月2日,省广播电视厅调来1套天线直径6米的卫星地面站接收设备和1部10千瓦12频道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当年10月1日,乌山发射台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教育节目。这是省里在省属广播电视骨干发射台内首次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站与转播教育电视节目。1987年10月1日,还安装1套天线直径3米的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利用7频道机每周二、四、六、日没有播出任务的空隙,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彩色电视综合节目。
  1990年12月25日,福建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改为全周播出,台内对各发射机的播出任务重新作了调整,7频道机由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专用,12频道机改播福建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并安装10千瓦分米波25频道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转播中央电视台教育节目。这时,乌山台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调频电视发射台,是省属六座广播电视骨干发射台的一个成员。台内共有电视发射机6部,立体声调频广播发射机2部,总功率25千瓦,播出四套电视、二套广播,全年播出量为21000小时。
  2.微波枢纽
  微波是福建省传送电视节目的主要手段,也是传送广播节目的重要手段。全省已建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站75个,线路总长度1777公里,能传二套电视和二十四路广播,其枢纽中心就设在乌山调频电视发射台。
  1976年9月,北京至福州的4吉赫邮电微波干线开通,福州电视试验台安装1套7吉赫小微波,利用发射机房4频道1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播出省内节目的空隙,率先播出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综合节目。1980年1月,福州邮电大楼至乌山台的微波改用8吉赫设备传送。同年9月,乌山台至鼓岭调频电视发射台8吉赫微波线路开通,可传送三路广播节目和一套电视节目。1982年3月,又用7吉赫微波设备为中央驻福州的中波广播发射台传送中央台和省台的广播节目。1982年4月3日,福厦8吉赫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线路开通,中央和省的电视各有一套节目从乌山台经微波专线传送至鼓岭、平潭、莆田、泉州、厦门的电视转播台。
  1982年4月,乌山台的微波枢纽中心大楼破土兴建,经过一年多施工,于1983年10月竣工投播。这是省内较为正规和实用的广播电视微波设施,从此电视微波和广播微波分设两个机房,广播微波采用载波传送。1985年初,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至乌山微波枢纽中心的2吉赫微波线路开通,该中心通过专用微波线路为海峡之声台所属各中波广播发射台传送对台湾广播节目。同年1月,福州至北京的微波回传波道接通,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利用广播电视专用微波和邮电微波干线首次向全国直播日本日立女排和福建女排在漳州的比赛实况。乌山台开始协助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电视台向中央台回传广播电视节目。1986年6月,又启用2吉赫微波为福州五里亭转播实验台传送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1988年11月25日,全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环路干线经8年的分步建设,全面竣工。从福州乌山出发,途经长乐董奉山、莆田壶公山、泉州清源山、厦门西姑岭、长泰吴田山、龙岩红尖山、大田大仙峰、沙县锣钹顶、将乐雪峰山、南平懵懂洋、闽清馥桂山、福州鼓岭,又进入乌山,全长777.4公里,共设13个站,安装四个通道设备,传送中央第一套和省第一、二套电视节目,并传送中央台对台节目和省台对台的广播节目。至此,乌山台在福建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网中的枢纽中心地位已经形成。据1990年统计,该台用微波向全省发送10套广播节目和2套电视节目,全年工作量56000小时。
  1985年,全省召开广播电视维护管理工作会议,该台获发射系统优胜奖和微波传送工作第一名。
  (四)福州鼓岭调频电视发射台
  福州鼓岭调频电视发射台坐落在福州东郊鼓岭乡宜夏村的柱岗顶(亦称梁厝),东经119°23′40″,北纬26°05′40″,海拔高度799.5米。设有108米拉线铁塔1座和45米直立式铁塔1座,承担中央、省两级调频电视广播覆盖兼传频的任务,同时也是全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网络的主站之一。
  鼓岭台的前身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备用台,建于1965年3月。当时,机房和生活设施十分简陋,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配置1千瓦短波广播发射机1部、1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2部,简易播控设备1套。1969年,又安装过1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1部。其任务是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停播时,向福州地区和全省代播节目。福州电视试验台(后改名福建电视台)于1970年12月26日恢复黑白电视试播后,为扩大电视的覆盖面积,福建省广播事业局开始在福州地区勘察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台址,鼓岭当时被认为是理想的地点。
  1.电视广播
  鼓岭发射台于1971年4月破土兴建,经1年多时间完成机房土建、铁塔架设、发射机和天馈线安装调试,于1972年12月26日首次试播成功,每周一、三、五晚上播出福州电视试验台的节目。收测结果,东至福安、霞浦,南至莆田、惠安,西至闽侯、闽清,北至屏南、古田,半径约100公里,将近20个县、市可以收看鼓岭台2频道电视。鼓岭台建成后,不仅福州、宁德、莆田三地区的大部分群众能看到电视,而且为福建省广播事业局规划全省调频电视覆盖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资料。
  1973年初至1974年底,省广播事业局规划的厦门、泉州、三明、顺昌、长泰、永春6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相继建成,这是福建省第一批电视差转台,收转鼓岭台2频道电视。接着,建阳、清流、永安、泰宁、福安、南平、龙岩、连城、宁德等地、县又着手建设小功率差转台,差转机的信号源亦是鼓岭台发送的2频道电视。据1979年统计,收转鼓岭台2频道电视的差转台已发展到60座。1979年元旦,泉州清源山调频电视发射台的1部10千瓦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开始试播;同年12月,南平懵懂洋调频电视发射台的1部7.5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开始试播。这两部电视发射机的收转信号源也都来自鼓岭台的2频道电视。鼓岭台在全省电视覆盖网中的核心地位从此形成。
  1982年初,台里向北京广播器材厂购置10千瓦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2部(1主1备),替代了原来的7.5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开始发送福建电视台播出的彩色电视节目,从而完成了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过渡。
  由于福建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不断增加,鼓岭台发射机房的工作量也逐年递增,据1990年统计,全年工作量已达到4760小时。
  2.调频广播
  福建省的广播节目覆盖主要靠中波调幅广播,传频主要靠短波调幅广播,全省36座中波广播发射台,有34座通过短波传频取得节目信号源。全省县以上的有线广播站有75座,转播中央和省的广播节目信号源大多倚仗中、短波传频。由于中、短波广播易受干扰、覆盖面积小、投资较多等原因,70年代起,频带宽、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投资省的超短波调频广播开始受到重视。
  1978年初,鼓岭台率先扩建成调频电视发射台,安装北京双桥广播设备制造厂的10千瓦Ⅰ型调频广播发射机1部,频率为96.2兆赫,发送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既为省内一些中波广播发射台和有线广播站提供高质量转播信号,也使福州及其周围近20个市、县群众可直接收听调频广播。1980年,台内又购置10千瓦Ⅲ型调频广播发射机2部,于1982年10月1日开始替代原来的Ⅰ型机。1984年,立体声广播上马,发射机功率为10千瓦,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立体声广播节目,该项目于1987年7月1日正式开播。这时鼓岭台调频发射机房已有4部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播出两套调频广播,年工作量为9568小时。
  3.微波主站
  1978年,中央对台湾省的电视广播工程在鼓岭的微波机房和高度45米的直立式铁塔开始施工,并架设一条福州东郊鳝溪至柱岗顶的专用高压电路,该工程于1980年竣工。由于对台湾省的电视工程下马,这些设施全部移交给鼓岭台。1982年4月3日,福建省第一条广播电视专用微波干线——福厦线开通,该台利用上述设施安装8吉赫微波收发信设备及解调设备,建成微波中继站,不仅改善了本台广播电视信号源及播出质量,而且将中央第一套和省第一套电视节目传送至平潭、莆田、泉州、厦门等地的转播发射台。1987年3月,福州鼓岭至宁德白马山、福鼎太姥山的6吉赫微波支干线开通,使宁德地区电视台、宁德与福鼎调频电视转播台联通了中央与省的节目信号,并可着手建设通向各县的微波支线。从此,鼓岭微波站成为全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网络中的主站之一,全年工作量每套节目8760小时。
  4.技术革新
  1986年8月,发射机房自行设计安装一个监控室,可及时监控各调频电视发射机的播出质量,并改善值机人员的工作环境,增强对高频辐射的屏蔽效果,有利于保护值机人员身体健康。
  同年,发射机房又实现调频广播发射机的自动开关机,从而减少值机人员的操作环节,为安全播音增加可靠性。
  1990年,由省广播电视厅拨款,该台与航天部计算机所进行合作,研制成由计算机控制的广播电视监测报警系统。这一科技成果能替代值机人员操作,使机房向无人值班过渡。
  (五)泉州清源山调频电视发射台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东经118°36′09″,北纬24°57′30″,海拔496米。调频电视发射台建于清源山顶,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77米直立式铁塔1座,累计投资521万元。台内的设备、设施都较先进。该台是中央台对台湾调频广播发射台,也是中央和省里的调频电视发射台,发送二套中央对台广播节目、二套对内调频广播节目、三套电视广播节目,也是全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中继站之一。
  1972年12月8日,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遵照周恩来总理加强对台广播的指示,向中央呈报《关于加强对台湾广播宣传力量的请示报告》,提出在福建前沿地区建设超短波调频广播发射台。1973年1月20日,中共中央下文原则同意报告内容,要求切实组织力量,分期分批逐项落实。为此,中央广播事业局派出三位科技人员,福建省广播事业局派出一名科技人员,组成收测小组,经过调查测算,建议在泉州清源山建设1座对台调频广播发射台。
  1974年3月19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拟定清源山台建设计划任务书,任务是土建1260平方米,公路10公里,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4部,77米铁塔1座,强定向双环发送天线2副,采用四个频率向台北、台中、台南地区发送中央对台广播第一、二套节目,总投资188.80万元,编制21人,由福建省组织施工和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福建省广播事业局考虑到省内调频电视广播的发展,提出增设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2部,转播省第一、二套广播节目;安装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2部,用8频道转播省第一套电视节目,增加编制37名,投资127万元,与中央对台调频广播同步建设。清源山台工程自1974年8月筹建,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创业,于1981年2月全面竣工。
  1.调频广播
  清源山调频广播发射台,是省内第三座省属调频电视骨干台。基础工程主要由中央投资。1975年1月开始搞“三通一平”;1976年2月开始建设主体工程,从土建至设备到位,共用3年时间。该台主体工程较复杂,由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室设计,采用多项新技术:(1)值机室墙内设金属屏蔽网,并与发射机房分开设置,以保护值机员免受高频辐射;(2)机房内设6部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当时从规模到技术要求在国内尚属少见;(3)用于对台广播的1座77米高的六角形铁塔与两副双列八层强定向双环发送天线是国内首创。
  对台广播的4部10千瓦调频发射机于1981年10月1日试播,每天转播21小时。省属2部10千瓦调频发射机也相继试播,覆盖半径超过50公里,可直接覆盖500万人口,并为泉州地区各市、县中波广播发射台和有线广播站提供高质量转播信号。
  2.电视广播
  清源山台的电视机房虽是省内工程,土建部分也由中央投资,设备由省里投资。工程设计由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室统一安排,值机室与发射机房分开设置,墙内也设金属屏蔽网,在77米塔顶上安装的四层四偶极板发送天线是省内首次采用。
  1979年1月28日,机房内2部10千瓦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调机完毕,用8频道1主1备轮流试播,转播福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覆盖半径约50公里,约500万人口可看到彩色图像。1984年2月2日,又装1千瓦11频道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覆盖半径约35公里,泉州市300万人口可受益。1984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扩建新机房,把所有发射机集中在同一机房内,并安装40千瓦11频道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原有的1千瓦机改作备用。1988年11月,泉州市电视台的1部1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迁进清源山台机房,委托该台代播。该台转播的电视节目,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收看电视的愿望,也为泉州地区各市、县有线电视和151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提供可靠的转播信号源。
  3.微波传输
  清源山台在解决电视转播信号源问题上颇费周折。初期,直接收转福州鼓岭台2频道电视信号,由于两地直线距离160公里,沿线又有高山阻挡,收转信号场强只有41分贝,达不到中央规定的收转标准,画面质量低劣,信号杂波比差,易受干扰。1982年2月,该台科技人员在永春天马山利用差转台收到的鼓岭2频道信号,经过7吉赫小微波转传到台内,天马山海拔1081米,鼓岭海拔799.5米,两地直线距离150公里,沿线无高山阻挡,收转信号场强可达60分贝,收转关系较为理想,从而解决了清源山台的问题。然而,鼓岭台电视信号在天马山偶而会受韩国台2频道电视信号的干扰,电视信号的同频干扰在技术上尚不易处理,因而该台的信号源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直到1982年4月3日,福建省广播事业局建成福州至厦门的微波干线,该台的转播信号源才得到解决。这时,清源山调频电视发射台已是福建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干线上的中继站之一。
  (六)南平懵懂洋调频电视发射台
  懵懂洋调频电视发射台位于南平市西郊茫荡山(俗称懵懂洋),东经118°05′08″,北纬26°40′05″,海拔1210米。该台担负中央、省两级调频电视广播的覆盖与传频任务,是全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网络的主站之一。该台有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2部,7.5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3部,共转播二套电视和四套广播。
  1.基础建设
  懵懂洋台是福建省广播电视发展规划中的省级骨干发射台之一。1976年至1977年,福建省广播事业局无线广播电视管理处曾两次组织科技人员到茫荡山实地踏勘,选择场地,收集技术资料,进行设台方案论证。《建设懵懂洋调频电视发射台计划任务书》于1977年9月16日得到省计委批复同意。该台的计划任务是安装调频广播发射机5部,首期工程安装2部,转播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安装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2部,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福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1978年1月,福建省广播事业局决定组建懵懂洋调频电视发射台基建工地。同年3月2日,南平市成立基建工程指挥部,并成立工地办公室,开始抓基础建设。一是修建一条路基宽5米、路面宽3.5米、全长6.7公里的环山公路。1978年8月破土,1979年4月20日竣工。二是平整场地和主体工程建筑。1979年2月20日开工,1981年10月竣工。三是筹建从南平黄档至台内的7公里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979年7月开始架设,同年11月建成交付使用。四是山下生活基地的建设。
  懵懂洋台工程经过5年多施工,1984年6月竣工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2.电视广播
  在懵懂洋台建成投播之前,南平、三明两地区群众收看电视,主要依靠小功率电视差转台,这些差转台的转播信号源都来自福州鼓岭台的2频道电视发射机。由于距离太远,沿途又有高山阻挡,转播质量大多不够理想,群众反映不佳。福建省广播事业局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决定让懵懂洋台工地的电视部分因陋就简,提前上马。1979年12月,福建广播器材厂试制的1部7.5千瓦6频道彩色电视发射机,经过科技人员突击安装调试,开始试播,转播福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1984年6月,该工地基建工程全面竣工,1部6频道10千瓦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和1座108米拉线铁塔以及天馈线等也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开播,原有的7.5千瓦机改作备份机。
  1990年12月25日,福建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改为全周七天向全省广播,该台新购置的1部10千瓦4频道中频调制彩色电视发射机开始转播。
  懵懂洋台主要服务区是闽北和闽西北的10多个市、县,覆盖半径约100公里。由于高山密林对超短波电波传播的影响,服务区内有许多阴影区,因此各市、县都建有许多小功率电视差转台。据1990年统计,南平地区有差转台488座,三明市有差转台1173座,这些差转台的转播信号源大多由懵懂洋台提供。
  3.调频广播
  中央广播事业局于1983年2月和1984年12月为懵懂洋指配97.8兆赫与101.6兆赫两个调频广播频率,该台为此安装3部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其中2部10千瓦机(1主1备)用97.9兆赫转播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于1984年7月1日正式开播。后来改成播双节目调频机,主信道播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副信道播该台第一套节目。还有1部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暂留给立体声广播,后因当地各转播台要求,于1990年元旦改成双节目调频机,主信道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副信道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
  懵懂洋台的调频广播可覆盖闽北和闽西北10多个市、县,并为那里的转播台和有线广播站提供转播信号。据1990年统计,南平、三明两地区有中波发射台9座,调频转播台12座,县以上有线广播站23座,都有转播该台的调频广播。
  4.微波主站
  1983年元旦以前,该台的电视信号源主要靠直接收转福州鼓岭台的2频道电视信号。由于两地直线距离160多公里,信号的稳定性和彩色质量很差,且常受同频与邻频干扰,效果不好。为此,福建省广播事业局拨款30万元,与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微波总站协商,在南平邮电微波站开口,利用微波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引上懵懂洋。该工程于1982年12月23日试转成功,并于第二年元旦正式启用。
  1986年国庆节前夕,福建省广播电视环形微波干线由福州出发,途经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进入南平,同时,从福州经闽清馥桂山至南平的微波干线段也接通。设在懵懂洋台的微波站是环形微波干线上的中继站之一,从而解决了该台的信号源问题。
  1990年底,南平懵懂洋至邵武祥云峰的微波支干线开通。该台解决了微波传送节目信号,在全省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网络中的主站地位也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