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港与厦门港潮位对比表 单位:MM
地区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振幅
石码
-29
-16
-10
-12
8
22
33
2
4
3
9
-18
62
厦门
-1
-2
-10
-11
-10
-6
-10
-2
3
19
11
3
30
县境潮汐有河口潮汐与海洋潮汐。石码以东至厦门港一带表现出河口潮汐特性,而北起屿仔尾、南至湖前湾的沿海广大地区为海洋潮汐。
石码港潮汐
属半日潮浅海潮。历史上最低潮位于1938年,潮位为-0.80米,最高潮位于1960年6月11日,潮位为5.52米。最大潮差于1959年8月23日为4.53米,最小潮差为0.03米,平均潮差为2.66米。平均半潮面2.33米,平均高潮位3.66米,平均低潮位1.00米。平均涨潮3小时47分,平均落潮8小时38分。
九龙江河口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据1979年12月31日在石码港区测流结果:
涨潮流:最大流速1.17米/秒,最小流速0.44米/秒,平均流速0.91米/秒。流向西北。
落潮流:最大流速1.12米/秒,最小流速0.11米/秒,平均流速0.46米/秒。流向东南。
农历每月“初三前,十八后”出现大潮。农历每年八月、九月出现最高潮位,俗称“秋潮”。
河口区潮汐
九龙江河口为腹大口小的倒罐状溺谷河口湾,湾内海域宽7公里余,江门宽4公里,海底地形由内向外倾斜,坡度约2‰,水深约5米。涨潮时,潮流上溯石码,退潮时,江水随潮水进入厦门港。
九龙江年径流量约120亿立方米,在潮汐往复流的作用下,受海区深度影响,江水与潮水主要在圭屿至浒茂一带水域交汇。涨潮时,海水潮流从底层涌入河口,潮波沿河道逆流而上。落潮时,江水从表层向外海移动。在海门岛附近观测到涨潮历时5小时17分,落潮历时7小时3分,介于石码与厦门之间。
沿海区潮汐
为正规半日潮。从第一次高潮到第二次高潮历时12小时24分,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8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16分。涨落时差各月不等,但相差不超过半小时。平均潮差为4米(平均大潮潮差为5米,平均小潮潮差为2.9米)。实测最大潮差6.4米,最小潮差1米。月平均最大潮差出现在9月份。历史上最高潮位7.8米(1933年),最低潮位-0.1米(1921年)。
海潮运动形式为往复流。一般是落潮流大于涨潮流,内湾转潮流时间在高(低)潮前20~40分钟,此时形成水还在涨而表面流向外的现象。
县境濒临台湾海峡,有较长的海岸线,潮汐现象强烈,同时受九龙江径流的影响,石码港与厦门港的潮汐,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差异性。
表2-9
潮位除受九龙江径流的影响外,还受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每遇风暴袭击,海面会出现短期的升降异常,即风暴潮。1961~1969年有7次因台风导致潮位升高1米至1.5米。
东南海区的镇海角和将军澳,受海洋潮汐的影响,潮汐现象与厦门港、石码港又有所差异。镇海角平均高潮间隙12小时15分,平均低潮间隙5小时59分;大潮升5.3米,小潮升4.4米,平均海面3.1米。将军澳平均高潮间隙12时22分,平均低潮间隙6小时4分,大潮升4.4米,小潮升3.7米,平均海面2.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