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传教士马利亚在闽清六都安装2台容量为1千瓦小型柴油发电机组。民国间至解放前夕,闽清、连江、罗源、闽侯县装机容量仅42.2千瓦。 罗源县百丈水电站 平潭县潮汐电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陆续兴建小型发电站。1957年,8县共有发电机组585千瓦,是1949年的13.8倍,年均增长38%。第二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各县兴建一批小水电,平潭县还利用其自身优势,试办一批小风力发电。1966年6月,各县装机容量8900千瓦,其中水电7500千瓦。至1976年,除平潭县由于海峡阻隔未能联入省电网外,其他7县均联入省电网。1990年,各县中小型水电及配套火电装机达696处,912台,13.82万千瓦,联入福建电网的10处、23台、2.22万千瓦,年发电量9107万千瓦时。
一、闽清县
(一)电 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教士马利亚在闽清六都(坂东)善牧医院(六都医院)和毓真女中安装两台容量为1千瓦的小型发电机组,专供医院和学校照明。是为福州地区电力之始。民国26年(1937年)至36年间先后有十四都金沙街、小园头村和白樟乡前坪村4处建设水电站,功率都很小,最大的为1.5千瓦,最小的只有200瓦。至民国37年由邓振亚等人集资在城关临水庙建设梅城发电厂,安装1台6千瓦直流发电机。1949年8月,全县水火电装机总容量7.7千瓦。
1951年起,县政府扩建梅城发电厂,将6千瓦的直流发电机组改为10千瓦的交流发电机组。1955年增装1台容量为20千瓦的发电机组,同年在六都建设一座容量为25千瓦的电厂。
(二)水电站
1957年5月,闽清县容量为40千瓦的金沙水电站建成发电。1958~1966年间,按照“依靠群众、社办为主、先水利后电力”的水电建设方针,全县陆续兴建一批小型水电站,有:白樟电站装机容量375千瓦,白汀电站装机容量75千瓦,新庄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庄洋电站装机容量200千瓦。特别是县办骨干电站——白樟电站的建成,促进城关地区工业的发展。这时期建成的装机容量在4.5千瓦左右的水电站有10处,10~20千瓦的水电站有20处。以后这些水电站经过整顿,留下效益好的水电站共16座,装机总容量1084千瓦。
1967~1978年,水电建设得到发展。其中三港溪一至三级水电站规模较大。三港溪位于金沙溪上游,水电站分三级开发,一级水电站原为金沙城门大队所建,装机容量40千瓦,实际出力未达10千瓦。1971年改由县电力总站接管改建,1972年元旦建成发电,装机容量为800千瓦,二、三级水电站相继于1974年和1976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140千瓦和1200千瓦。这三座水电站的流域面积分别为40、42、56平方公里,设计水头分别是85、118、82米,设计流量分别为1.3、1.5、1.9立方米/秒,为闽清县第一个以钢筋混凝土管为压力管的水电站,投资总额245万元。此外,还建成潭口水电站,装机容量1050千瓦。这些水电站为闽清县办工业合成氨厂、化工厂、水泥厂、味精厂、铁合金厂以及第一、二瓷厂的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能源保证。这一时期全县建成小水电站共87座,装机容量1.3万千瓦。
1979~1994年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1983年12月国务院批准闽清县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后,促进全县小水电建设。这一时期建成的发电站有:险桥一级站装机容量1200千瓦,省璜二级站装机容量1120千瓦,金沙溪二级站装机容量600千瓦,马兰坑三级站装机容量610千瓦等,连同5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共42座,装机总容量为1.39万千瓦。
1990年全县小水电站共207处,装机289台,计3万千瓦,年发电量1.14亿千瓦时,其中联入福建省网的有105处,164台2.48万千瓦。
二、连江县
(一)电 厂
民国5年(1916年)琯头创办装机容量为12千瓦的柴油直流发电机组的琯头电灯厂。民国13年琯头镇拱屿人倪圣武与福州电气公司合营在琯头设立电厂,安装30千瓦发电机2台,供连江县城商业街一带20多盏照明用电。民国17年连江县城大街失火,变压器被烧毁,供电中断。民国26年王有源在城关全宜店办电厂,装机容量6千瓦,民国27年迁至后门游氏园林,装机达30千瓦。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连江,王有源把发电机组外迁,县城供电中断。以后虽有人在县城和琯头创办小型电厂,装机容量均在5~10千瓦之间,均因营业亏损而先后停业。1949年,全县仅有装机容量为5千瓦的城关电厂。
1954~1955年间全县陆续办起小型电厂,先有王如耕等人在城关帝爷庙筹建闽侯专署地方国营连江电厂,装机容量为45千瓦;后有马鼻电厂装机容量为5千瓦;浦江电厂装机容量20千瓦;丹阳电厂装机容量40千瓦;以及在琯头的连江电厂分厂装机容量35千瓦;至1955年全县共有6座小型电厂,装机总容量145千瓦。
1956年连江各私营电厂实行公私合营。至1958年,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以原来的地方国营连江电厂为主,将公私合营的琯头、长门、浦口、丹阳4个小电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连江电厂。
(二)水电站
连江县的水力发电建设是从1958年装机容量24千瓦道沃水电站和装机容量55千瓦的潘渡水电站开始的。1964年建成装机容量105千瓦的南宫水电站。才溪水电站经过两次反复上、下马,第三次于1966年安排建设,全站两台2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分别于1969年和1971年建成发电并联入省电网。该水电站流域面积为24.5平方公里,设计水头246米,设计流量2.1立方米/秒,为土石坝,水库总库容500万立方米。1979年,全县火电机组基本退出运行,取代的共有17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7798.5千瓦。
1980~1990年间陆续建设的装机容量在1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兰水一、二级水电站装机容量1800千瓦,潘溪水电站装机容量1120千瓦,才溪三级水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
1990年,全县有水、火电厂(站)30处、装机49台、1.21万千瓦,年发电量4295万千瓦时。其中小火电1处3台2千瓦。小水电中联入省电网的有15处32台11635千瓦,年发电量4285万千瓦时。
三、福清县
(一)电 厂
民国8年(1919年)福塘境侨胞何茂良发起,与郑绍中、刘崇伦、林铁民合股建立福清电灯公司,刘崇伦任董事长,何茂良任经理。建厂房1座77平方米,购买美国产的75马力大承轮动力机带45千瓦发电机,城区始有电灯。于民国22年9月30日因亏损停业。民国24年1月25日,由吴启晋接收,恢复营业。两年后因吴所办钱庄倒闭,电灯厂随之暂停。民国23年末,县教育局长杨声南筹股继续开办。民国28年冬,日军轰炸,公司关闭,此后全县无电。
1952年10月,城关仅农产联营处购置的两部10千瓦发电机和福清油厂安装的1台120马力蒸汽机带60千瓦的发电机组共同向福清县城的利桥街、小桥街、河前街、官驿巷、鱼市街、官街尾、后埔街等城关街道供电。1954年3月福清油厂新装100千瓦蒸汽发电机利用榨油余热发电,供城区的工厂用电。至1957年,在龙田、高山、海口、东张、渔溪等乡镇,利用农产品加工厂兼营发电,装机5台容量67千瓦。
(二)水电站
1958~1964年间建设的水电站中,以1959年投运的装机容量为600千瓦的东张水库坝后电站为最大。该站使县城、音西、宏路等得到电力供应,也使南倪抽水站能用电力提水灌溉。同期建成的还有西华水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南西亭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25千瓦。此期间建成的水电站还有五龙乡水电站装机容量10千瓦,灵石寺水电站装机容量5千瓦。音西、渔溪、东张、海口等公社、大队、自然村也各自办起小型水电站,最大的装机容量30千瓦,最小的只有1千瓦,共21处装机容量120.7千瓦。由于设计和施工不尽合理,这些小水电站运行不久即不能使用。
1973年福清朱山至福州西郊变电站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在闽北电网向福清送电期间,县小型水、火电厂仍在继续建设。至1976年又兴建梨庄、东方红、文斜等7个小型水电站,装机9台,总装机容量899千瓦。全县18个公社除城关、音西由东张水电站供电外,其余16个公社共创办有28家小火电厂,装机总容量615千瓦。
1979~1990年间,全县小型电站建设形成高潮,陆续建成投运的有:东张水库高干水电站,装机3台容量共1500千瓦,于1981年8月投运。该站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设计水头11米,设计流量20.7立方米/秒,水库总库容1.99亿立方米。同期建成的还有塔桥水电站,装机容量1600千瓦,三门井水电站装机容量600千瓦,十八重溪水电站装机容量500千瓦等共10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5940千瓦,清华糖厂1台3000千瓦的发电机组同时建成。
1990年福清县电力主要依靠电网供电。全县地方水、火电厂(站)共45处、装机68台、1.54万千瓦,年发电量2548万千瓦时,其中小水电18处33台6855千瓦,年发电量1807万千瓦时,并入福建电网的有16处和31台6775千瓦,年发电量1786万千瓦时。
四、永泰县
(一)电 厂
民国10年(1921年)装机容量2.5千瓦的嵩口电光厂开始发电,仅3个月就停闭。民国29~38年间,先有商人鄢建福办起大华碾米厂,用6台马力木炭机白天碾米,晚上带动2.5千瓦发电机为部分商店和几十家居民照明供电,后因亏损倒闭,相继有周敏松、鄢建金、周树湘等人开办火力电厂,每晚发电5~6小时,供商店照明用电,后亦因亏损停业。
1951年10月县政府在重光寺新建永泰县城关电厂,安装8千瓦和2.5千瓦发电机组各一套,1952年1月投入运行。
(二)水电站
1956年12月装机容量为50千瓦的西林水电站建成,1957年10月建成装机容量为100千瓦的里岛水电站。至此,除城关照明加工用电外,供电范围扩大到龙峰、里岛部分村庄。
1970年县成立电力总站,1970年8月建成装机容量600千瓦的东风水电站,1972年建成装机容量1300千瓦的芭焦水电站,1976年2月建成装机容量1250千瓦的东方红水电站。县管电站装机容量增至3150千瓦。供电范围扩大到3个公社、23个村庄。1982年比1958年发电装机总量增加43倍。
1983年11月,永泰城关太平口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后,城关水电站与福建省电网联接,使全县发供电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由莆田地区下放永泰县建设的富泉溪一、二级水电站是永泰县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工程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建成投运。这两个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7万千瓦,其中一级0.5千瓦,二级1.26万千瓦,调节水库(油洋、得石)总库容128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各为120平方公里,设计水头分别为145、220米,设计流量各为4.6立方米/秒,为永泰县提供较为可靠的电源。
1990年全县小水电站共153处,装机191台,3.36万千瓦,年发电量8300万千瓦时,发电设备利用2280小时,其中联入省电网的共21处53台2.53万千瓦,年发电量6758万千瓦时。
五、罗源县
(一)电 厂
民国13年(1924年)地方人士施肖瑶购买1台5千瓦柴油直流发电机组,创办罗源第一家发电厂,架设110伏线路0.8公里,供东门至西门顶沿街商店夜间照明,日供电3小时。民国15年秋停办。民国21年复办,机组容量增至7千瓦,民国23年再次停业。民国25年林宏材、黄兴银等合股创办明星电灯厂,购置12千瓦柴油直流发电机1台,供电线路延伸至1.5公里,日供电4小时,解放前夕,全县发电能力仅12千瓦。
1949年8月罗源县解放后,该厂更名为罗源电灯有限公司。1950年将原12千瓦直流发电机组改为交流发电机组。1953年机组增加至15千瓦。1955年更名为公私合营罗源电厂,更新设备,配电电压由110伏改为220伏,线路延伸到5.1公里。1956年改为地方国营罗源电厂,新装40千瓦发电机组2台以替换原有的老机组。1961年前,还兴建鉴江、洪洋、起步等10余处小火电厂,供农村照明和碾米加工用电。
(二)水电站
1962年3月县办白塔水电站建成投产,装2台115千瓦发电机,配电线路电压为6千伏,线路增加到10.5公里。实行水火电(站)合并,更名为地方国营白塔水电站。1964年4月新建装机容量为115千瓦的火电车间,1967年12月,该车间失火,烧坏发电机组,1968年11月另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55千瓦的火电车间。1972年潮格水电站建成投产。引用王沙溪径流发电,装机容量1250千瓦2台。电站丰水期可满发,枯水期出力仅120千瓦。此后,罗源县火电机组陆续退出,至1975年11月全县电力均由水电组成,装机总容量730千瓦。
1976年百丈水电站建成投产,属县电力公司管理。水电站位于县北部百丈潭瀑布下游400米处。装2台容量各为1600千瓦机组。利用中房、满盾两溪径流发电。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设计水头230米,设计流量1.8立方米/秒。百丈溪水电站投运后与白塔、潮格合并,称罗源县百丈水电站。全站发电机装机总容量3930千瓦。由于罗源县当时最高供电负荷只有1020千瓦。1978年11月架设1条35千伏24.3公里的输电线路,与连江县虎山变电站联接,并入闽北电网运行。
六、长乐县
(一)电 厂
民国20年(1931年)至民国22年,县培青中学校长两次利用溪流和碾米厂设备试验发电,但因水力不足和成本高昂未获成功;金峰乡有人集资创办新庆丰电厂晚间发电,容量在10~20千瓦左右;营前乡有人投资兴办营前电厂,安装30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兼办碾米厂;县城有罗源商绅来长乐投资创办电厂,安装20千瓦发电机1台,晚间6~12时发电。民国24~30年间长乐城关和莲柄港曾一度由福州供电,随后由于日军侵占福州,长乐至福州的33千伏线路器材被盗,供电中止。营前和城关的电厂由于营业亏损等原因,在创办2~3年内相继倒闭,金峰乡的新庆丰电厂亦因经营乏利,于民国32年停业。解放前夕,全县处于无电状态。
1950年长乐县政府邀请地方人士陈维潜合资办电,创办闽侯专区公私合营长乐县电力公司,装机容量7.5千瓦,至1952年12月正式投产发电。1956年改名闽侯专区公私合营长乐电厂,装机容量增至52.5千瓦,供电范围由县城商店、学校、医院扩大至东关街部分住户。
1952年重建福州至长乐莲柄港的35千伏输电线路,长乐县城至洋门的35千伏输电线路也于1960年投运。莲柄港和城关两地分别在线路投运之时改由福州供电,并陆续扩大至营前、鹤上及文武农场等10个村庄。1963年公私合营营前电厂并入地方国营长乐电厂,1965年停止发电,成为单独经营供电业务的服务机构,改名长乐供电所,原有电厂改为营前供电站。
(二)水电站
为解决江田和古槐乡的用电,1964年秋,长乐县在江田乡溪北村建设三溪水电站,1965年元旦发电,装机总容量840千瓦,是全县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大坝建在溪北村潘寺岭,为均匀土坝,坝高35米,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072万立方米,设计水头31米,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1978年8月联入闽北电网。
1990年,全县水、火厂(站)共8处,装机14台,3688千瓦,年发电量538万千瓦时。其中小水电6处,11台,1688千瓦。在小水电中联入福建电网的有4处、9台、1655千瓦,年发电量44万千瓦时。
七、闽侯县
(一)电 厂
民国25年(1936年)1月南屿镇陈岱琨集资创办榕南电气有限公司,安装1台德国制造的12千瓦汽油发电机组,直流电压220伏,同年12月开机发电,供南屿街商店和居民照明用电,仅年余,因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燃料紧缺,营业亏损而停业。民国27~38年间,陈岱琨又独资经营,迁厂址于镇区旧桥下,更名为大华电灯厂,安装1台24马力柴油机和7千瓦发电机,日碾米,夜发电,机组经常损坏,后更换为4.5千瓦发电机,民国38年停机。
(二)水电站
解放前夕,竹岐乡上段村岳世钦利用当地自然水源挖渠引水,安装1台3千瓦发电机,白天碾米,夜晚供邻近20多家商店照明,在尚干、上街、白沙、鸿尾等处的碾米厂也兼营发电,时开时停。1949年8月,全县仅余上段水电站装机总容量3千瓦。
1950年,上段水电站由乡政府接管,装机容量由3千瓦改为7千瓦。同年陈振森等人修复大华电灯厂设备,改名为协工电厂,装机容量7千瓦,1956年公私合营时改名南屿电厂,由国家投资2万元扩建厂房、安装1台30千瓦的发电机组。至1957年在亭江、琅岐、尚干、南屿、上街等区乡政府所在地均建有小型水、火电厂,全县装机总容量103千瓦。
1958年4月,地方国营亭江、琅岐电厂、螺洲供电所和公私合营尚干、南屿电厂5家发、供电单位联合成立地方国营闽侯电厂(原电厂改为分厂)、装机总容量80千瓦。同时,由福州市投资的大目溪一级水电站开始兴建。大目溪位于古田溪与福州之间,发源于雪峰山南麓,自北向南至溪口而入闽江,流域长约30公里,流域面积为132平方公里,设计水头230米,设计流量1.125立方米/秒。1960年首期两台共4320千瓦的发电机竣工投入运行。1962年与闽北电网联接。1965年,全县水、火电装机总容量5002.5千瓦,其中水电4874千瓦、火电128.5千瓦,比1957年增加47.6倍。
1966~1977年间,洋里、大湖、竹岐、鸿尾、廷坪等乡村继续进行小水电建设并完善已建小水电的配套设施。1969年大目溪水电站一级二期工程增装4320千瓦机投产,1973年9月110千瓦的坑南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后,闽侯南港区,包括南屿、上街、竹歧、南通的小水电厂全部停机退出。1977年全县小火电厂全部淘汰。当年,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1.14万千瓦,其中大目溪8640千瓦、农村小水电2796千瓦。
1978年继续开发大目溪二级水电站,该站引一级水电站尾水55公里、设计水头220米。设计单机流量1.75立方米/秒,设计装机4台共1.2万千瓦。1982年4月首期装机2台容量共6000千瓦的发电机组建成并网发电。1982~1990年间,继续在廷坪乡黄埔、坑坪、下村,大湖乡郑池,洋里乡前洋、仙洋里等地新建100千瓦左右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665千瓦。
1990年,全县小水电站共56处,装机62台,1.84万千瓦,年发电量7720万千瓦时。其中并入福建省电网的6处13台1.62万千瓦。
八、平潭县
该县根据海岛特点,经历火电、水电、风力发电和潮汐发电等不同类型的变化,1986年福建电网向平潭送电后,全岛电力面貌得以改观。1990年,全县火、水、风力、潮汐发电装机容量共1.01万千瓦。
(一)火电 水电
1950年城关后围村张述尧等利用6马力木炭机、2.5千瓦发电机日磨粉、夜发电,仅供15瓦电灯20余盏用电。一度因电压太低停业,后为县政府机关和24家店铺照明,由县工商局出面与张合资恢复发电。1953年成立平潭电厂后,容量增大为5千瓦。1953~1970年间经过5次变动容量,最后为2台柴油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336千瓦。
1971年4月成立平潭电厂筹建指挥部、负责安装从南平后谷发电所拆迁来的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火电厂选址县城江仔口村海滩贮木场内,1972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因城关负荷低,煤耗大,亏损严重,且地方水质和煤质不适应发电,仅运行两个月即停役。1972年全县电厂余下机组461千瓦,其中备用240千瓦。
1981年装机容量125千瓦的君山水电站建成,1983年4月并入县电网运行。1990年全县水、火电厂(站)共140处、装机163台、7749千瓦。其中水电站1处1台125千瓦;县电厂火电机组1处6台2092千瓦;乡村小火电等138处152台4092千瓦。
(二)风力潮汐发电
民国34年(1945年)张庆文等人在县城创建风力磨粉机。1976年成立风力发电试验站,以科研测试为主,兼做生产推广。平潭是海岛,全岛年平均有效风速时间达6676小时,占全年小时数76%,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567瓦/平方米,每年3~8月小风期的平均风带为7米/秒,而9~2月盛风期的平均风速达9.7米/秒。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是世界上风能最佳区之一。1977年省水利电力局在平潭召开平潭中型风力试验机组设计讨论会,落实水利电力部“六五”计划下达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55千瓦风力发电机,并于1982年9月并入县电网运行;1984年实施省、市科委风能开发项目,进行200千瓦风力发电机的研究设计与制造。1985年6月国家科委同比利时王国政府签订中比合作举办福建省平潭风力发电试验项目,由比利时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组在县莲花山建风力试验站,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安装、调试,4台单机容量各为200千瓦风力发电机,于1986年9月投入运行,发电机出线电压为0.4千伏,总投资为84万美元和60万人民币。1990年平潭县风力发电试验站及微型风力发电站的装机总容量为1070千瓦。
平潭县系全国大潮差海域之一。建设潮汐电站被列入福建省“六五”期间科研实验项目予以实施。1983年11月选定幸福洋为潮汐电站站址。工程由福建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并分别由宁德水利局负责水工,平潭第一建筑公司负责厂房施工,南靖二级水电站负责机组安装,1984年10月开工,1989年6月装机总容量为1280千瓦的4台发电机组单向(退潮)发电成功,并网运行。幸福洋潮汐电站总投资431万元。1990年,全站装机总容量不变。
1960年始,福州市郊区的日溪、下寮、岭头、宦溪、亭江等乡,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兴建小型水电站。至1969年,共建成小水电站9处,其中华林溪水电站通过35千伏线联入省电网,还通过10千伏线路分别供应闽侯县大湖乡、坂头,罗源县东园亭村、市优山茶果场,郊区日溪、红寮和岭头等处农业用电。1982年前建成的还有装机2台总容量300千瓦的红光水电站和装机容量125千瓦的月洋水电站。红光与月洋水电站均联网运行。1984年3月该站联入福建省电网,1984年增装800千瓦发电机组1台,总容量达1600千瓦。1985年5月建成的溪下水电站,位于岭头溪下村,径流开发,流域面积56.4平方公里,引水渠道168公里,设计水头90米,设计流量4.03立方米/秒,第一台80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4个电站的建成,在偏僻的山村,形成华林溪、溪下、红光、月洋为核心的日溪(包括下寮乡)岭头、桂湖3个小水电自供区。早期的小型水电机组均被淘汰。
1990年,郊区小水电站共8处,装机13台,5520千瓦。年发电量2531万千瓦时,其中联入福建电网的有5处,10台,5425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