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福建省行政区划有较大的变动。废府、州、厅制度,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民国3年,依原辖区域置闽海(闽东)、厦门(闽南)、漳汀(闽西)、建安(闽北)4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龙岩两州为县。废平潭、云霄两厅为县,划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改永福县为永泰县。划出同安县的浯州屿(金门岛)和大小嶝诸岛成立金门县。经改革,全省计4道61县。
  民国4年(1915年),划出诏安县之铜山岛和漳浦县的古雷岛设立东山县。全省共辖有4道63县。
  

 表1-1

  民国4年(1915年)年福建省各道管辖区域一览表

道 名

道所在地

管 辖 县 名

辖县数(个)

闽海

闽侯

闽侯、古田、屏南、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泰、
福清、霞浦、福鼎、宁德、寿宁、福安、平潭。

15

厦门

思明

思明、莆田、仙游、金门、晋江、南安、
惠安、安溪、同安、永春、德化、大田。

12

汀漳

龙岩

龙岩、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云霄、
龙溪、漳浦、南靖、长泰、平和、诏安、海澄、漳平、宁洋、东山。

20

建安

南平

南平、将乐、沙县、尤溪、顺昌、永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
政和、松溪、邵武、光泽、泰宁、建宁。

16


  县一级设公署,以县知事为长官,对县人口较多的地区设置县佐。全省设置县佐的有:大湖(闽侯县辖)、营前(长乐县辖)、南日(福清县辖)、周墩、三都(宁德县辖)、峡阳、岚下、上阳(南平县辖)、仁寿(顺昌县辖)、迪口(建阳县辖)、马巷(同安县辖)、安海(晋江县辖)、石码(龙溪县辖)、溪口(龙岩县辖)计14处。
  民国14年(1925年),废除道的制度,实行省、县两级制。民国17年(1928年)5月,华封县佐改设华安县。民国22年(1933年)11月20日,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为核心,联合国民党内的一部分抗日反蒋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并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2个特别市,管辖64县。闽海省省长何公敢、副省长阮淑清;延平省省长萨镇冰、副省长郭冠杰;兴泉省省长戴戟、副省长陈公培;龙汀省省长许有超,副省长徐名鸿。4个省管辖区域如下:
  闽海省(15个县):闽侯、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闽清、屏南、永泰、平潭、霞浦、福鼎、宁德、寿宁、福安。
  延平省(16个县):南平、沙县、将乐、顺昌、永安、尤溪、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泰宁、建宁。
  兴泉省(12个县):莆田、仙游、晋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金门、永春、德化、大田、思明。
  龙汀省(21个县):龙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平和、诏安、云霄、东山、华安、龙岩、漳平、宁洋、永定、上杭、武平、连城、清流、明溪(民国22年12月改归化县为明溪县)、宁化、长汀。
  民国23年(1934年)12月,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建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署,仍辖64个县。
  第一区辖长乐、闽侯、福清、连江、罗源、永泰、平潭7县,
  第二区辖福安、宁德、福鼎、霞浦、寿宁、屏南6县,
  第三区辖南平、沙县、尤溪、闽清、古田5县,
  第四区辖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
  第五区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思明6县,
  第六区辖漳浦、诏安、南靖、平和、龙溪、长泰、海澄、东山、云霄9县,
  第七区辖龙岩、永定、上杭、武平、漳平、宁洋、华安7县,
  第八区辖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永安6县,
  第九区辖邵武、将乐、顺昌、建宁、泰宁、光泽6县,
  第十区辖浦城、建瓯、建阳、崇安、松溪、政和6县。
  民国23年(1934年)8月15日光泽县划归江西省管辖。11月,设立三都特区。民国24年(1935年)2月,设立厦门市,撤销思明县。4月,设立南日岛特区和禾山特区。5月,设立周墩特区。6月,设立柘洋特区和上洋特区。民国25年(1936年)1月,设立峰市特区。8月,设立石码特区。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8个特区。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金门县沦陷。民国27年(1938年)4月,福建省政府及其所属机构陆续迁往永安。5月,厦门沦陷,市府移设海澄县之海沧。8月,石码特区改为普通区,归并龙溪县。10月,上洋特区撤销,并入顺昌县,设立仁寿、水吉2个特区。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民国28(1939年),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的寿宁县划归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增设三元特区,裁撤三都特区。民国29年(1940年),省政府根据《县各级组织纲要》,将“区域面积之过大过小,以及人口过多过少”的县,进行划分或归并。将建瓯县境内划出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置水吉县,将沙县所辖的三元镇与从永安、明溪2县划出的一部分,合并设置三元县。为督导便利,增进行政效率,对部分行政区管辖的县份进行调整,建宁、泰宁2县原属第七区改隶第二区,古田、屏南原属第二区改隶第三区,上杭原属第六区改隶第七区,永安原属第二区改隶第六区。特种区变动也较大,三元、水吉2个特区改设为县,仁寿、峰市、南日岛3个特区裁撤,分别划归顺昌、永定、莆田县管辖。德化、永泰、仙游、永春4个县的边境地带设立凤顶特区,年底裁撤。
  
 表1-2

  民国25年(1936年)年福建省各区署及其管辖县份一览表

区 别

区公署驻地

管 辖 县 名

管辖特区名

辖县(区)数(个)

第一区

长乐

长乐、闽侯、连江、罗源、福清、
平潭、霞浦、宁德、福安、福鼎

南日岛、周墩、
柘洋、三都

10县4特区

第二区

南平

南平、永泰、闽清、古田、屏南、
尤溪、将乐、沙县、永安、顺昌

上洋

10县1特区

第三区

浦城

浦城、建瓯、建阳、崇安、
松溪、政和、邵武、寿宁

 

8县

第四区

同安

同安、莆田、仙游、惠安、晋江、
南安、安溪、金门、永春、德化

禾山

10县1特区

第五区

漳浦

漳浦、诏安、云霄、东山、龙溪、
南靖、海澄、长泰、平和

石码

9县1特区

第六区

龙岩

龙岩、漳平、大田、永定、
上杭、华安、宁洋

峰市

7县1特区

第七区

长汀

长汀、连城、宁化、明溪、
清流、武平、建宁、泰宁

 

8县

厦门市

厦门岛

 

 

 


  民国30年(1941年)4月22日,因日军侵略,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移驻福安。民国31年(1942年)4月,设立福州市政筹备处,以福州警察局原辖区域并从闽侯县划出一部分区域,作为福州市的管辖区域。民国32年(1943年)各行政督察区及所辖县(区)作重新调整,全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个县、2个特区。
  
 表1-3

  民国32年(1943年)年福建省各区署及其管辖县份一览表

区(市)别

区公署驻地

管 辖 县 名

管辖特区名

辖县(区)数(个)

第一区

闽侯

闽侯、福清、永泰、罗源、古田、
连江、长乐、平潭、闽清

 

9县

第二区

南平

南平、沙县、顺昌、将乐、
泰宁、建宁、尤溪、三元

 

8县

第三区

建阳

建阳、浦城、松溪、政和、
崇安、建瓯、水吉、邵武

 

8县

第四区

永春

永春、安溪、同安、金门、南安、
晋江、惠安、莆田、仙游

 

9县

第五区

平和

龙溪、海澄、长泰、漳浦、南靖、
平和、云霄、诏安、东山

 

9县

第六区

龙岩

龙岩、永定、永安、宁洋、
大田、漳平、华安、德化

 

8县

第七区

长汀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
宁化、清流、明溪

 

7县

第八区

福安

福安、宁德、霞浦、
福鼎、寿宁、屏南

周墩、柘洋

6县2特区

厦门市

 

 

 

 

福州市政
筹备处

 

 

 

 


  民国33年(1944年)10月10日,闽侯县改名为林森县。民国34年(1945年)9月1日,周墩特区改为周宁县。10月1日,柘洋特区改为柘荣县。11月,省政府返治福州,全省行政区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共辖66个县。民国35年(1946年)1月1日,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
  民国36年(1947年)4月,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辖58个县,另8个县、2个市为省政府直辖。
  民国36年(1947年)8月1日,光泽县由江西省划归福建省管辖。至此,全省共辖67个县、2个市。这一行政区划延续至民国38年(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为止。
  
 表1-4

  民国36年(1947年)年福建省各区署及其管辖县份一览表

区 别

区公署驻地

管 辖 县 名

辖县数(个)

第一区

福安

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周宁、柘荣、寿宁

7县

第二区

南平

南平、古田、沙县、顺昌、尤溪、将乐、建宁、泰宁、屏南

9县

第三区

建阳

建阳、浦城、邵武、建瓯、崇安、光泽、松溪、政和、水吉

9县

第四区

晋江

晋江、南安、永春、同安、惠安、安溪、金门、莆田、仙游

9县

第五区

龙溪

龙溪、漳浦、南靖、平和、诏安、海澄、云霄、长泰、东山、华安

10县

第六区

永安

永安、大田、德化、三元、宁洋、清流、明溪、宁化

8县区

第七区

龙岩

长汀、上杭、龙岩、永定、漳平、武平、连城

7县

省政府直辖

林森、福清、连江、长乐、永泰、闽清、罗源、平潭、福州市、厦门市

8县
2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