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类型
  

  武夷山脉地貌,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大致划分为:(一)构造侵蚀类型(山脉基本成型,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按其高度形态特征,又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陡坡、构造侵蚀中低山陡坡、构造侵蚀低山、构造侵蚀丘陵等四个亚类;(二)侵蚀剥蚀地貌类型;(三)堆积地貌和丹霞地貌类型。
  山脉北段,构造侵蚀地貌面积共16300余平方公里。其中:构造侵蚀中山陡坡型面积5000余平方公里;构造侵蚀中低山陡坡型面积3800余平方公里;构造侵蚀低山型5400平方公里;丹霞地貌型60余平方公里;堆积和侵蚀剥蚀地貌2000余平方公里。
  北段重点记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地貌因受单斜构造和断裂、节理发育控制,发育类型大致分为单面山、桌状山、柱状山、红层峰林、缓丘和断裂巷谷、河流阶地等七种。
  单面山 区内分布最广、最典型。主要分布于景区的北部和中部,如桂林、章堂岩一线以北,广宁亭、刘官寨一带及马头岩等,均成排并列。每座山峰顺岩层倾向一侧常沿岩层面较平整地倾斜到山麓,而反岩层倾向一侧,则常为垂直节理或断层面控制,形成高峻而短促的“丹崖赤壁”,峰头一律向东高翘,势如奔马,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这类山峰占景区总面积60%,标高约400~500米之间,坡度东西发育不等。西坡发育为顺坡,坡度平缓,约在25°~30°之间;东坡为节理面,坡陡或成峭壁,节理发育与岩层方向相垂直,丹岩显露。
  

图1-2-1 三仰峰
  

  桌状山 其特征是山峰顶部平缓、面积不大。因受单斜构造所控制,微微向西倾斜。在流水切割一侧,常成陡崖赤壁,山体形态如桌面或块状。这类山峰主要以九曲溪两岸发育最典型,分布广而集中,如天游峰、隐屏峰、玉华峰、大藏峰、虎啸岩、大王峰等,其面积约占景区面积的20%。
  

图1-2-2 玉柱峰
  

  柱状山 柱状山俗称岩柱,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孤峰兀立,四周为丹崖所包围,同等壁立,拔地擎天。其整座山峰的峰顶与峰麓面积相等,差异不大,形状如柱。例如九曲溪畔的玉女峰,流香涧旁的玉柱峰等。由于构造与岩性局部有差异,其形状有的如巍然矗立的擎天玉柱,有的呈锥状或倒锥体,刺天插地,巧夺天工。这类峰岩为数较少,分布零散,点缀在适当地区,增添景观的奇特感。
  

图1-2-3 三姑石
  

    红层峰林 其特征是数座秀峰并立而基座相联,具有峰丛的特征。从九曲溪一曲溪口西眺,三髻峰、凌霄峰,秀峰如林,景观独特,引人入胜。这类峰岩分布与柱状山相似,较为零散,如幔亭峰北的三姑石、马头岩北的三花峰等。峰林与柱状山面积约占总面积0.3%。
  缓 丘 相对高度约100~200米,坡度平缓,形态各异,有的如飞禽走兽,有的如亭台楼阁,惟妙惟肖,是武夷山风景区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类岩在全区均有分布,面积约占景区面积的10%。
  断裂巷谷 裂谷在景区内纵横交错,把景点与景点之间沟通起来,构成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裂谷绝大多数呈“U”型发育,上下宽度几乎相等,有如城镇中的街巷,故称之为巷谷。区内规模较大的巷谷,大部分分布在九曲溪北,如桂林—章堂一线、三仰峰—神通岩一线、天心牛栏坑—倒水坑、大红袍—流香涧等,成排并列。小巷谷密如蛛网,有的宽仅数米,有的数十米,进入巷谷,幽悠深邃,别具情趣。
  

图1-2-4 构造侵蚀地貌——玉华洞
  

  河流阶地 景区的东面度假村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河流二三级阶地;景区东面边缘武夷宫一带有约2平方公里面积的三阶地分布。此外在西北缘的官埠头、官庄、历屯一带,有近5级的河流阶地,与黄龙溪河床相对高度分别为:9米、15.5米、23.00米、30.5米、51.8米。有的阶地属于上白垩统赤石群红岩为基座的堆积地,约形成于中更新世、更新世。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貌类型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和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四种。
  构造侵蚀中山地貌 分陡坡和缓坡两个亚型,主要由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及部分沉积岩组成。陡坡型分布在保护区东北部黄岗山至中部的羊领岗一带,面积27600公顷,标高1000~2158.7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最高峰黄岗山。这类山峰山势雄伟,地形陡峻,福建一侧森林较茂密,山脉走向大都呈北东—南西向,部分为北西—南东向,山顶多呈尖顶状,部分平顶。山坡坡度30°~40°,部分达45°~75°。沟谷发育,河谷剖面起伏不平,多瀑布、湍滩,沟谷横剖面多呈“V”型,谷底狭窄,两壁陡直。缓坡型分布在西南部的诸母岗一带,面积6800公顷,标高1000~1835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最高峰诸母岗。山脉走向大都呈北东—南西,部分为北西—南东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顶多呈圆顶状、平顶状,部分尖顶。山坡坡度25°~30°,个别40°~50°。沟谷发育,多呈“V”型。
  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 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分布于保护区西部蛟山一带,面积600公顷,标高1000~1640米,相对高度小于500米,最高峰为蛟山脊。山势雄伟,地形陡峻,森林茂密,植被发育。山脉走向大都呈北东—南西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体多呈尖状,山坡坡度35°~40°,个别达70°。沟谷发育,河谷多呈“V”型。
  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 主要由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和部分沉积岩组成。本类亦分陡坡和缓坡两个亚型。陡坡型分布于保护区的东北部芙蓉溪一带,面积6000余公顷,标高700~1000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山势雄伟,地形陡峻,森林茂密,植被发育。山脉走向多呈北东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顶多呈尖峰状,地形坡度大于30°。沟谷发育呈“V”型。缓坡型分布在东南部的皮坑口、双溪口及西部的李家塘、丘家际一带,面积11900公顷,标高700~10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群峰连绵,山岭蜿蜒,山顶多呈圆顶状、平顶状。山脉走向北东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地形坡度大于25°,沟谷发育,多呈“V”型。
  构造侵蚀低山地貌 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组成。这类亦分陡坡及缓坡两个亚类。陡坡型分布于保护区东部的双溪口一带,面积2000公顷,标高500~700米,相对高度为200~500米,山势陡峻,山脉走向北东向,地形坡度30°~35°,山顶为尖顶状,沟谷发育,呈“V”型。缓坡型分布在保护区东南部的皮坑口及南部的李家塘一带,面积3500公顷,标高200~7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山势较平缓,山脉走向北东向,山顶多圆顶状,地形坡度一般在25°左右,沟谷发育,呈“V”或“U”型巷谷。
  山脉南段,自泰宁起至上杭旧县以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以构造侵蚀中山、中低山、低山、侵蚀剥蚀地貌(丘陵)作层次状展布,其间镶嵌着部分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泰宁位于邵武—河源大断裂带的中部,在断裂构造影响下,形成朱口—梅口约30公里长的狭长盆地。南北以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为主,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金湖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县城西南部之金溪中游,地貌属侵蚀剥蚀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并分布有约26平方公里面积的丹霞地貌。
  建宁西北部属杉岭支脉南延部分,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东南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主体,以构造侵蚀中山为主,山体庞大,最高峰王坑山海拔1200米;中部以侵蚀剥蚀地貌(低丘)和堆积地貌(盆谷地)为主。
  将乐处在武夷山脉南段主体中部,全境以构造侵蚀低山为主,构造侵蚀中山约占总面积的40%,最高峰陇西山海拔1620米;中部金溪横贯,形成典型的盆地、河曲相间的地貌。县城东南有类喀斯特地貌(面积约45.7平方公里),喀斯特丘陵海拔多在200~700米之间,面积占70%左右;喀斯特平原(盆谷)仅占30%左右。有玉华洞、银华洞、金华洞和陇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区。
  永安市西北部为山脉东南坡,以构造侵蚀低山为主体,其中镶嵌着丹霞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区有桃源洞风景区;喀斯特地貌区有鳞隐石林风景区。鳞隐石林自然景观独特,是华东独有的地貌类型。
  明溪全境为武夷山脉南段中部所盘踞。西北部以构造侵蚀中山为主,间有中低山;中部和东南部,有三列呈东东走向山岭环匝,大多属中低山地。最高峰仙水岩,海拔1561米。境内有30%面积属丘陵地,其中镶嵌小量喀斯特地貌,“滴水洞”是该地貌中一著名溶洞景观。
  宁化处在武夷山脉东麓,山脉占据县境的南、北部。北部属构造侵蚀中山、中低山地,以中低山地为主;南部属中山型,间以中低山,最高峰鸡公岽,海拔1390米。
  清流亦为武夷山脉所盘踞。南部和北部均以构造侵蚀中山为主,山峰雄伟、庞大而险峻,最高峰大丰山,海拔1697米。偏南多断层地貌,断层构造形成一条长约20公里、高差400余米的悬崖,耸立于林畲谷地之东南缘,气势雄伟壮观。
  长汀为武夷山脉分东、西两列切入全境。东列属构造侵蚀中低山、低山地貌,以中低山为主;西部以中山、中低山为主。最高峰白沙岭,海拔1459米。中部多为堆积地,形态为馒头状。境内有风景名胜区——朝斗岩,是古“汀州八景”之一。
  连城西部为武夷山脉近南北走向支脉占据,支脉呈狭长山脊切入,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中部为武夷山脉南段蒋屋—庙前断裂带,在断裂控制下,发育成波状起伏的丘陵和宽谷盆地。冠豸山风景名胜区是一组向东倾斜的断块单斜丹霞地貌,类型基本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相类似。
  武平县为武夷山脉所盘踞,西部为南段主体,山体庞大,以低山为主;东南部为山脉东列山地,从东北边界呈北北东走向,蜿蜒至中部与西列山地汇合,形成海拔1538米的梁山顶,为该县南、北谷地的分野。境内有梁野仙山、狮岩石洞、灵洞山、丹井温泉等自然名胜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