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遇林亭—莲花峰景区
  

  遇林亭—莲花峰景区位于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西北部,武夷山环景公路——高星公路的中段,贯穿景区内太庙、莲花峰的峰麓和遇林亭窑址。区内有以白岩船棺为代表的古闽越文化景观,以遇林亭窑址为代表的古代茶文化景观,以及莲花峰、佛国岩、弥陀岩、碧石岩等地佛寺所展示出的佛教文化景观等。自然景观亦精彩纷呈,媲美于九曲溪两岸景区。
  

  图3-1-70 遇林亭窑址博物馆

  遇林亭窑址 位于景区高星公路中段西侧,为宋代闽北烧制黑釉、青釉瓷器的遗址。瓷器以茶盏为主,充分佐证宋代武夷茶业繁荣兴旺的史实。(详见《文化·文物》)
  遇林亭古窑址博物馆 建在窑址左侧,馆内用照片、图像、壁画、雕塑和实物展示遇林亭的地理环境、窑址分布、茶艺欣赏和当年烧制成品的状况。
  宋代古井 古桥 古井位于古窑遗址后侧,形态古朴,为宋代烧制陶瓷茶具时汲水用而挖置的。古桥位于古窑址的最外沿,为单孔石拱桥,古意斑斑,为宋代烧制陶瓷茶具时所架设的。
  龙头洞 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于山北景区刘官寨之北,实为向上敞口的峡谷。清朝,崇安籍儒士裴光绪在洞内鼎建潜龙楼,隐居在此耕读。
  凤窠 位于龙头洞前。清朝隐士、龙溪居士邱元遂建有栖凤楼,已废圮。
  广宁岩 佛国岩东南侧,白花岩右。山势平缓,顶部宽广,旧有广宁寺,规模宏大,今废。其旧基面积十数亩,今辟为茶园,但基石及断墙尚存。赤石通向鸡林古道有古亭广宁亭,今尚保存完好。
  

  图3-1-71 白 岩

  清源岩 在碧石岩北,金井坑西侧,与白崖右邻。岩中裂隙常年清泉汩汩,集汇至砻心岩麓成一涧流,清澈明净,故名。岩腰有清源寺,为弥陀寺周围五寺庙之一。清道光年间,与弥陀寺同时兴建,今废。庙基有残墙、石级遗存。
  砻心岩 在清源岩北麓。其岩极似古时用于稻谷脱壳的砻之芯,直立浑圆,故名。旧有砻心庵,今废,乡民辟为居屋。
  白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龙头洞北莲花峰东侧。石壁皑白,有如白垩。岩长300余米,耸峙峭峻。岩西北壁上、下有3处洞穴。一处石洞内深藏船棺(亦称仙舟)一具,1978年由福建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取出,经测定为距今约3400年前崖墓遗物;1999年,在岩壁上镌刻“白岩仙舟”四字。另两处各藏有圆木棺和陶罐,民间俗称“金猪栏”,现仍保存完好。崖麓有村民聚居地太庙村,推测为古闽越族部落聚居地。村中旧有古民居遗址,名为梅花庄,宅前后遍植梅花,为南宋高士赵泌涟和其弟赵若共同隐居之处。
  妙莲寺山门 攀登莲花峰由此开始。从白岩山麓跨越一座小石桥,即见仿宋式妙莲寺山门掩映在绿树翠竹之间。山门门额为“莲峰叠翠”四字,嵌头格的山门楹联概括了莲花峰的自然景色,描绘周围山水之美。
  圆山石佛塔 小圆山位于登临莲花峰的叉道10余米处。山阜建有一座实心石佛塔,高约3米,塔形为方柱体。塔四面高处雕刻着坐佛。塔体古朴浑厚,佛像庄严慈祥。从圆山顶可以饱览周围绵延复沓的崇山峻岭。
  卧姿观音石 位于登顶山麓右边的一个扁长石窟之内。天然石体酷似一尊卧姿观音,妙相端庄慈祥。
  避邪石 位于山道上行的右边。巧匠把路边的山石因形凿就一尊兽身人首的“石避邪”,体态古朴憨厚,民间将其比拟为“泰山石敢当”一类的镇邪之物,祈求它驱邪镇恶、庇佑百姓平安。
  儒释交融的岩刻 位于攀顶山道的迎面处。梵文音译的吉祥语、佛联以及理学家朱熹《爱莲诗》等,都镌于巨大平整的石壁上。佛教经典著作《华严经玄记》,盛赞莲花“在污泥而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而理学先贤周敦颐、朱熹曾先后撰写脍炙人口的《爱莲说》、《爱莲诗》。岩刻充分体现儒、释相通、珠联璧合之意蕴。
  佛影婆娑 临近山道的中心段。从山道大曲转处向西远望,一片巨大的山崖横空峭立,巨岩劈皴、皲裂、折叠、伸展,异状纷呈,隐约有古猿、牛、羊、龟、鹿、蛇、蛙的图形凸显其间。它们或纵蹄疾驰,或雀跃欢欣,或仰天朝圣;尤其是硕大的土猿头,更是逼真动人。佛家阐释为:生机盎然的人间万物都荫庇于佛的灵光,故称为佛影婆娑。
  半山亭 紧靠“佛影婆娑”的曲转处,亭子依坡而建,不设一根立柱,营构新奇,匠心独运。香客和游人休憩于亭间,恍若登临仙境,浑然忘我。
  仙蟾戏巨蟒 位于从半山亭拾级而上的小径左侧。三块路边石组成一组“善战胜恶”的自然雕塑:一只随石形凿成的蟾蜍蔑视着由两块岩石组成的巨型蟒蛇头颅,后者徒然瞪着凶眼、咧开血口,对蟾蜍显得无可奈何。
  “真如”石 自然嵌于攀顶山路右壁的一条细长小巧的石罅中。石呈扁长状,镌刻佛家语“真如”二字。
  禅骨老树 在“真如”石上行约10米处,可见一株虬枝苍劲的老树生长着。它盘根蜿蜒,恰似佛体骨骼,凸显在苍山之中,隐寓着古佛的禅机,故名“禅骨嶙峋”。
  “趋法”峭壁 位于临近莲花峰顶的路左。陡峭的石壁上镌刻“趋法”二字,激励佛门弟子不畏艰难地趋附佛家法门。
  莲籽双岩 位于临近莲花峰顶的一片约20平方米的坡地。双岩各呈圆球状,分立两边,酷肖一对大莲籽,故名。左边莲籽岩麓竖立着一尊石佛,坡地后沿放置一排石凳,可供游人和香客小憩。
  色空石罅 沿着莲花峰顶寺殿区外门石边的石径蜿蜒而上,即到此处石罅。罅间刻有佛家警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石罅中错落排列8个小泥人。传说唐代高僧扣冰古佛修行时,曾手塑泥人以供寺庙劳役之需。
  禅茶居 位于峰顶寺殿区,掩映在翠竹、青松之中,依山傍崖,为一座回廊形双层楼台,匾曰“禅茶”。
  

  图3-1-72 莲花峰峰顶栈道

  莲花峰 位于白岩西侧,以形似白莲花而得名。该峰在筇岩西北,峰峦巄,竹柏苍郁,顺山道曲折盘旋而上,可达山峰顶点,顶复平坦。将近洞顶之处有一狭长石罅,上有石洞。古时,曾有岩民居住洞中。俯视洞下,悬崖万丈,令人怵目惊心;放眼遥望,则环景公路(高星公路)萦绕于山麓。
  妙莲寺 原深藏于莲花峰一处狭长的大型石罅内。据清朝乾隆年间崇安籍人董天工编纂的《武夷山志》载,有人曾在此处崖居。原来的庙体形似长龙,盘绕在岩腹,三宝殿建在龙头,逆序为毗卢宝殿和弥勒殿。1999年寺庙扩建,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扣冰殿等建筑。各个构体之间以连绵石阶和险要栈道相联系,险峻奇峭,景幽气静,为佛教胜地和旅游佳处。(详见《文化·宗教》)
  长窠 位于莲花峰南侧,隔涧从莲花峰用望远镜远眺,可以看到窠之北壁有岩洞,洞内现存一堆船棺。
  佛应岩 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武夷镇三坑坜自然村。岩如僧帽,岩间有一白色方形小岩体,岩纹纵横其间,犹如僧帽上的佛字,乡民取“求佛必应”之意,为之取名佛应岩。岩麓有佛应寺,与方圆10里范围内的弥陀寺、清源寺、广宇寺、佛国寺等,共同组成山北佛教文化的历史景观。
  佛国岩 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从佛应岩沿小径行1公里到达岩下。岩体方正,置身众佛像之中,游客感染于妙相庄严、端庄肃穆的佛教气氛。岩下有佛国寺,寺额尚存,建筑完好,现为民居及制茶作坊,春、夏两季茶叶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岩顶、岩麓辟有茶园,四周树木葱茏。
  弥陀岩 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硕大方正的佛国岩侧。与之相比,则显细巧,如小尊佛像盘膝坐在蒲团子上,人们称之为弥陀岩。四周遍植茶树,为茶叶名丛的重要产地。岩麓有古代寺庙弥陀寺,尚存门楼,门额镌刻“陀石永继”四字。弥陀寺是方圆10里内五座寺庙之首。寺内至今尚保存一块佛教信徒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立的碑石,碑的正中镌刻有“临济正宗卅九世重兴弥陀、清源、广宇、佛应、佛国寺”字样。
  龙峰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水帘洞北面,是武夷山风景区山北最大的峰峦。山中一块巨石舒卷耸峙,如同翘舌朝天,故名“龙舌”。石路宽不盈尺,路下万丈深涧,地势险峻。翻上“龙头”后,盘折于“龙腰”,只见山中古松参天,修竹苍翠,景致幽雅别致。西行数里,便可抵达此景点的核心碧石岩。
  碧石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岚光璀璨,岩色青碧,绿树掩映,益增苍翠。四周乱石林立,山花点缀,清新悦目。岩腰有一座清光绪年间重建的碧石庵,已半颓损,现为一处茶叶制作场。此岩盛产水仙茶。周围茶园连片,茶树繁茂,枝干挺拔,叶色浓绿,茗香扑鼻,令人陶然欲醉。
  莲台 面对碧石岩,形似莲花宝座,故名。
  紫岭 位于天心峰之北(亦称紫岭峰)。翻过此峰,仿佛进入浓缩武夷名峰于一处的风景集中区。
  

  图3-1-73 刘官寨群峰

  名峰长屏 位于刘官寨景点附近。这是一组酷似九曲溪两岸名峰的巨大山体长屏。画屏中央为小玉女峰,山形比二曲之畔的玉女峰略为娇小,但风姿绰约,意态相肖。它的左、右两侧群峰高低错落,肃立拱向,千姿百态,秀拔奇伟。每座山峰都与九曲溪沿岸诸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如铁板嶂石崖峭削;有如象鼻岩伸鼻吸水;有如小藏峰丹壁夹峙;有如猿人石(上升峰)昂首远眺;有如虎啸岩屹立独耸;有如大王峰巍峨雄奇……在群峰东北不远处,又有三峰昂首向东,如同双胞胎的三仰峰。故此地景观又称“小武夷”。
  火焰峰 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紫岭之北,峭拔腾空,势如火焰。岩上洒瀑喷泉,峰间万绿尽润。诗云:“曲水净成镜,高岩细洒泉。眼空万绿处,赏胜问何先。”(童希睿《雨霁登火熖峰》)
  刘官寨遗址 位于鹰嘴岩西北三里许。此地四面峭壁,中间平坦,形成幽谷,山寨即建于谷底。肇建者为南宋归隐故里的将军刘衡(字兼道)。他与儿子刘甫(字岳卿)带领乡民在此建寨,护乡御寇,造福一方。乡民感念刘氏父子之功德,遂名之为刘官寨。至今仅存土石垣、石基。
  白花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霞宾岩西北。一岩横亘数百米,石壁洁白如雪,又名雪花岩。
  玉华洞 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于白花岩之麓,乡人称为蝙蝠洞。清朝,僧人圆中结茅庐于岩麓。近岩有绕云亭。岩左有一片树林,俗称鸡母林。岩之东面有犹龙道院,为明万历年间道士汪清慧所建。僧舍与道院早已圮废,但景致依然。明代文士邱云霄游山诗有云:“万井平依千嶂落,一峰寒入翠云重。登临不尽茱萸醉,漫引青藜东复东。”
  青狮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白花岩西。峰势突兀,形似雄狮蹲踞作势,又名形狮岩。岩间竹木交荫,岩溜四季不断,积于岩麓形成水池,冬夏不涸。明嘉靖年间,文士范虚灵建宅于岩中隐居。宅中有先春园、月台、钓台、桃花林、来禽坞诸景,清时圮废。
  九井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青狮岩麓。丘壑连绵延续,依序排列着九处天然石窦,水色清洌,其味甘爽。九井一脉相延,舀取一处井水则八井齐动,名为九星泉。
  翠竹窠 位于青狮岩北,由小径深入此处幽谷,人称翠竹窠。四周峰峦环抱,一水潆洄,茂林修竹,苍翠可观,俗称江南竹窠。相传曾有白鹤栖此,又名白鹤窠。古人有诗云:“鹤去但寻松作盖,云来尝爱石为龛。心空自得淇园趣,禅悦还从玉板参。”(清·冯柱雄《竹窠》)
  古井窟 位于翠竹窠西,棠岭之东。三仰峰的山瀑泻于窟中,水深碧澄泓,四时不涸。
  筇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距白岩东北五里,为章堂岩之右肩,原称上章堂。岩壁横亘数百米,岩中多生筇竹(可制竹杖)。清朝,名僧铁华上人随师超位修行于此,更改为今名。岩中有师徒二人创建的寺庙,名为莫庵;旁有泉源,味极甘洌。庵内悬有铁华上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云游京师时,接受诚亲王书赠的“洞天花雨”匾额。庵已圮。
  笠盘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藜道岩之南。峭壁峻险,形似蓑笠,又如大盘,因之得名。
  小竹林 距水帘洞景区进口处的霞宾岩约6公里,位于武夷镇坜屯村黄柏溪南岸。竹林占地约0.25平方公里,竹篁蔽日,枝叉交叠,风吟鸟鸣,环境清幽。小竹林内还缀有樟木、枫木等伴生树种,大者可数人合抱。竹木竞长,落叶铺地,柔如地毯,洁净无哗。小竹林系坜屯村村民集体所植,订有乡规民约,数代维护,至今愈加郁茂,令人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