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887~907),杨肃倡导军民在水头大盈溪上游修筑九溪第十八坝水利工程,被称为万人川,后称仙公坝,可灌1200亩。元至正八年(1348),县令张□在县城丰州开建万石陂,灌田万余亩,后称东头坝,1964年被金鸡北渠取代。明初(约1370)罗东黄氏始祖在罗溪筑东头坝,现可灌溉1300亩。明弘治年间(1488~1505),在溪美开筑长富圳,灌田约650亩,1965年灌区被水库取代而废。明正德初年(约1512),梅山李夏倡导开水圳四条,即现丰溪圳、赤古潭圳、目虱圳和湖内圳。明嘉靖十二年(1533),码头大庭戴智在诗溪建龙潭坝,现可灌1100亩。明崇祯六年(1633),东田美洋建成陈岭圳,现可灌250亩。明崇祯十三年(1640),诗山建成南墘陂和官庄陂,即现护垄坝和古山坝,总可灌田710亩。至清朝初年,南安的引水工程已有相当规模。据康熙十一年(1672)《南安县志》记载,全县有陂123处,灌溉面积大多在100亩以上,其中灌溉1000亩以上的有金淘的官坝,诗山的人字坝、曾陂(崎犁坝),码头的雷东陂(油园坝)、沃头陂(顶宫坝)及罗东的大山陂(龙潭坝)等6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水头建成管五坝,也称九溪长17坝,可灌田1000亩。康熙四十一年(1702),诗山建成梁家陂,现称九官坝,可灌1000亩。清朝至民国期间,南安境内各地继续开渠筑陂,至1949年,全县引水工程1519处,可灌田8.6万亩,其中100亩以上192处,1000亩以上19处。 金鸡水闸 双溪水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着手收复扩建原有的引水工程,并新建部分工程。1951年至1957年新建632处,其中受益100亩以上30处,1000亩以上2处,即英都的霞美坝和后路坝,水头南侨村蔡顺治倡导开建的顺治坝。1958年至1965年新建354处,其中受益100亩以上47处。1963年发生全县性春旱,当年新建灌溉100亩以上14处,康美赤岭在厝斗溪建成县内首座引取溪床沙中流水的“地下”坝。美林溪口自西溪北岸开渠引水,供人力、机械提水灌田450亩。1966年至1978年建成484处,其中受益100亩以上26处。1973年在东田雪峰建成县内首座砌石拱坝,坝高5米,顶弦长23米。1979年以后建20处,其中受益100亩以上8处,1000亩以上1处,即双溪水闸。至1988年全县新建引水渠工程1490处,改造成永久性的坝约230处。
引水工程所处坝址和灌区,因建蓄水工程被淹没,灌区被取代而废弃的约有900处,至1988年全县仍有引水渠1987处,可灌7.98万亩。其中灌溉100亩以上的289处,1000亩以上23处,即芦溪龙潭坝、潭边坝、候安坝、东头坝、洪田坝、南台坝;在诗溪上的九官坝、崎犁坝、正溪坝、人字坝、龙潭坝、顶宫坝、油园坝;陶溪的官坝;东溪的丰溪圳;兰溪的利民圳,九十九溪的周厝坝、下洋坝;大盈溪的帮吟坝、管五坝、仙公坝、双溪水闸和晋江的金鸡水坝。
闸址上游集雨面积474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8秒立方米,设计保证率90%流量107秒立方米,设计50年一遇洪峰流量10400秒立方米,相应水位15.25米,闸前正常水位9米。水闸总宽327米,分28孔,每孔净宽10米,为平板直升闸门。基础为砂基,闸体为条石浆砌,左侧第一孔闸门下游接建船闸,宽10米,可通过10吨木帆船。闸墩下游部建交通桥,闸门启闭选用行走起动台车,启闭力5吨,选用7台,分3次启闭。
灌区渠道分南北渠,南渠进水口与船闸毗邻,过流量30秒立方米,分为2孔,每孔宽3米,灌晋江、石狮市和鲤城区江南片农田34.5万亩。1973年在杏麻段防洪堤中的玉田水闸扩大引水量85秒立方米加入南渠,使灌溉面积提高到60万亩,1975年4月完成。新开玉田渠和树兜渠总长16.36公里。北渠进水口在拦河闸上游40米处。原设计过水流量6秒立方米,灌溉泉州和南安农田4.08万亩,其中南安0.3万亩,并给泉州市区供水。1972年开工扩建,灌区延伸至惠安县,增加灌溉面积21.22万亩,流量增至22.5秒立方米。1975年3月完工通水,干渠总长27.74公里。属市管工程。
水闸上游集雨面积138.8平方公里,其中已被石壁、红岭和三坑拦截87.3平方公里。闸前正常水位4.7米,水闸总宽96米,过水宽75米,分为15孔,每孔宽5米。设计10年一遇洪水流量1240秒立方米,校核50年一遇流量1510秒立方米。水闸基础为沙基,闸体条石浆砌,闸门板为钢筋混凝土。启闭设备采用30吨油压启闭机,进水闸设在右岸,渠道长2.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