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清市志
版权
彩图
名单
前言
凡例
目录
概  述
大  事  记
五代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卷一 建  置
第一章 置县沿革
第一节 隶 属
第二节 境域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唐至清朝区划
一、唐
二、宋
三、元
四、明
五、清
第二节 中华民国区划
第三节 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附:1992年镇乡(街道办事处)概况表
第三章 地 名
第一节 部分地名考
第二节 古今地名对照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地壳运动
第二节 地层分布
第三节 地质构造
一、新华夏构造体系
二、东西向构造体系
三、旋扭构造体系
第四节 矿藏
一、金属
二、非金属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节 地 势
第二节 地貌类型
一、低山丘陵
二、平原谷地
第三节 海岸海湾
一、海岸
二、海湾
第四节 半岛岛屿
一、半岛
二、已与大陆连接的岛屿
三、岛屿
第三章 气候物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二、降水
三、风
四、气压
五、湿度
六、雾
七、蒸发
八、日照
第三节 天气谚语
一、季节与气候
二、风云雷雨
三、天象、物候与天气
第四节 物候
一、非生物物候
二、动植物物候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节 河 流
一、主要河流
二、小溪河
第二节 地下水
第三节 地热
第五章 土 壤
第一节 类 型
第二节 分布
一、红壤
二、水稻土
三、盐渍土
第三节 肥力
一、红壤
二、水稻土
三、盐渍土
第六章 植 被
第一节 类 型
第二节 分布
一、沿海低丘与中部丘陵人工植被带
二、亚热带雨林
三、常绿阔叶林
四、中山灌丛草坡
第七章 野生动物
第一节 哺乳类
第二节 鸟类
第三节 爬行类
第四节 两栖类
第五节 鱼类
第六节 甲壳类
第七节 昆虫类
第八节 其他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 灾
第二节 风灾
第三节 水灾
第四节 霜雪冰雹
第五节 地震
卷三 人  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一节 人口总量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三节 城乡人口
第四节 人口密度
第二章 人口变动
第一节 自然变动
第二节 机械变动
第三章 人口结构
第一节 民族构成
第二节 性别构成
第三节 年龄构成
第四节 职业构成
第五节 文化构成
第四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状况
第二节 家庭规模
第五章 人口生育
第一节 自然生育
第二节 计划生育
第六章 姓 氏
第一节 姓氏构成
第二节 姓氏分布
第三节 部分姓氏渊源
卷四 农  业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耕 地
一、分布
二、土壤
第二节 劳动力
第三节 畜力
第四节 农机具
一、农具改革
二、农用机械
三、技术培训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平整土地
二、扩大耕地面积
三、综合治理
四、改造低产田
第六节 农业资源区划
一、西部低山林业区
二、西部、西北部丘陵粮、牧、经济林区
三、中部平原蔗、果、牧区
四、东南低丘、旱作农业区
五、东南沿海渔业区
第二章 经济体制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三节 互助组
第四节 农业合作社
第五节 人民公社
第六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七节 国营农场
一、东阁华侨农场
二、江镜华侨农场
三、海口农场
四、太城农场
五、县良种场
第三章 农作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水稻
二、甘薯
三、麦类
四、豆类
五、杂粮
第二节 油料作物
一、花生
二、油菜
三、芝麻
四、蓖麻
第三节 经济作物
一、甘蔗
二、麻类
三、生姜
四、花卉
第四节 果茶
一、水果
二、茶叶
第四章 农技农艺
第一节 耕作制度
一、轮作制度
二、间作套种
第二节 良种繁育
一、良种选育
二、良种经营
第三节 肥料施用
第五章 植物保护
第一节 病虫草害种类
一、水稻病虫害
二、甘薯病虫害
三、麦类病虫害
四、花生病虫害
五、大豆病虫害
六、甘蔗病虫害
七、果树病虫害
八、农田杂草
第二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一、测报机构
二、测报对象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防治
二、生物防治
三、化学防治
四、检疫
第六章 禽畜饲养
第一节 选种培育
一、猪
二、牛
三、羊
四、家禽
附:蜜蜂
第二节 饲养管理
一、生猪饲养
二、牛饲养
三、羊饲养
四、家禽饲养
五、其他畜禽饲养
附:蜜蜂
第三节 饲料
第四节 疫病防治
一、防治机构
二、防治措施
第七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一、农业局
二、畜牧局
三、农械局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第三节 企业机构
卷五 林  业
第一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林种分布
一、常绿针叶林
二、常绿阔叶林
三、竹林
四、木本油料林
五、果树林
第二节 面积蓄积量
第三节 林业区划
一、西部山地划为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区
二、中部低山丘陵划为经济林、薪炭林区
三、东南沿海低山台地划为防护林、薪炭林区
第二章 山林权属
第一节 所有制
第二节 承包责任制
第三节 林业“三定”
第三章 植树造林
第一节 采种育苗
一、采种
二、育苗
三、引进良种
第二节 造林绿化
一、造林形式
二、营造林种
三、绿化
第三节 育林
一、幼林抚育
二、封山育林
三、改造次生林
第四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林政管理
一、采伐审批
二、运输检查
第二节 以法治林
一、毁林事件
二、处理
第三节 护林防火
一、防火组织
二、防火措施
三、灭火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一、病虫种类
二、病虫害
三、测报防治
第五章 林产经营
第一节 地产木材
第二节 木材购销
第三节 林副特产
第四节 木材加工
第六章 机构设施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事业机构
一、林业工作站
二、木材检查站
三、技术、科研机构
第三节 企业机构
一、木材公司
二、林产品公司
三、白僵菌厂
第四节 国营林场
一、灵石林场
二、七社国有林经营所
三、三山苗圃
附:古树名木
卷六 水  利
第一章 工程建设
第一节 蓄水工程
一、大型水库—东张水库
二、中型水库
三、小(一)型水库
四、小(二)型水库
第二节 引水工程
一、天宝陂
二、太城溪引水工程
三、其他引水工程
第三节 提水工程
第四节 防洪排涝工程
一、海堤
二、河道治理
三、排水涵闸
第二章 防汛抗灾
第一节 水旱风灾
第二节 大灾年抗灾纪实
一、1954年抗旱
二、1959年抗涝抗旱
三、1960年抗洪
四、1963年抗旱
五、1967年秋至1968年春抗旱
六、1974年抗洪
七、1979年抗旱
八、1983年抗涝抗旱
九、1986年抗旱抗台风
第三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工程管理
第三节 水利经费
一、国家拨付经费
二、水费征收
第四节 综合经营
卷七 渔  业
第一章 水产资源
第一节 内陆水域
第二节 垦区水域
第三节 滩涂水域
第四节 浅海外海水域
第二章 养  殖
第一节 海水养殖
一、缢蛏
二、杂色蛤
三、褶牡蛎
四、紫菜
五、海带
六、对虾
七、海水网箱养鱼
八、其它品种
第二节 淡水养殖
一、池塘养鱼
二、集约式流水养鳗
三、家鱼人工繁殖
第三章 捕 捞
第一节 主要作业
一、围网类
二、拖网类
三、张网类
四、流刺网类
五、钓类
第二节 捕捞工具
第四章 渔业管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行政机构
二、临时性行政管理机构
三、事业单位
四、企业单位
第二节 劳动力
第三节 经营体制
一、养殖经营体制
二、捕捞经营体制
卷八 工 业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二章 行  业
第一节 食品制造
一、食糖
二、罐头
三、花生油
四、粮食加工
五、糕点、糖果
六、水产加工
七、调味品
第二节 饮料
一、酿酒
二、茶叶加工
第三节 化肥
一、磷肥
二、氮肥
第四节 纸 品
一、土纸
二、机制纸
三、黄板纸
四、纸制品
第五节 塑料
一、塑胶鞋类
二、塑料制品
第六节 纺织针织
一、纺织
二、针织
第七节 缝纫
一、服装
二、包袋
第八节 冶金机械
一、炼铁
二、农械
三、汽车修配
第九节 家具制造
第十节 玻璃
第十一节 建材
一、石料
二、耐火材料
三、砖瓦
四、壳灰
五、叶腊石
第十二节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
第十三节 印刷文具
一、印刷
二、文具用品
第十四节 工艺美术品制造
第三章 产  品
第一节 主要产品
第二节 优质产品
第四章 质量效益
第一节 产品质量
第二节 工业成本
第三节 利润税金
一、企业利润
二、产品销售税金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管理体制
一、全额利润,比例包干
二、定额上缴,超额分成
三、盈亏包干,减亏留用,超亏不补
四、以税代利
五、扩权试点
六、上缴两费
第三节 生产管理
第四节 计划财务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财务管理
第五节 安全管理
一、安全组织
二、安全制度
卷九 交  通
第一章 交通线路
第一节 陆 路
一、古道
二、公路
三、桥梁
第二节 水 路
一、航道
二、港口码头
三、渡口
第二章 客货运输
第一节 陆路运输
一、人力运输
二、畜力运输
三、汽车运输
四、摩托车运输
五、其他机动车运输
第二节 水路运输
一、人力风力运输
二、机动力运输
第三节 装卸搬运
一、县城搬运
二、乡镇的装卸搬运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第二节 路政管理
一、交通安全管理
二、公路整治
三、公路养护
第三节 航政管理
第四节 交通监理
一、管理机构
二、车辆管理
三、驾驶员管理
四、路查路检
附:主要海损事故简况
第五节 运输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三统”管理
三、开放运输市场
四、运价管理
五、经济责任制
卷十 邮  电
第一章 邮  政
第一节 邮递网路
一、邮路
二、投递
第二节 业务量
第二章 电  信
第一节 电 报
第二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二、市内电话
三、农村电话
第三节 业务量
第三章 设 施
第一节 房屋建设
第二节 邮政设备
第三节 电信设备
第四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邮电局
二、邮电支局、所
三、代办机构
第二节 管理体制
第三节 业务管理
一、保密制度
二、组织管理
三、岗位责任制
四、机线维护制度
五、业务生产监督检查
六、安全生产
第四节 财务管理
一、财务收支
二、会计制度
三、流动资金管理
四、费用管理
五、固定资产管理
六、财务监督检查
卷十一 电  业
第一章 发  电
第一节 小型火电厂
一、福清电灯公司
二、农产品加工厂联营处发电厂
三、油厂发电机组
四、糖厂热电站
五、清华糖厂有限公司热电站
第二节 小型水电站
一、东张水库水电站
二、塔桥水电站
三、东方红水库水电站
四、建新水库水电站
五、三门井水电站
第二章 输  电
第一节 110千伏输电线路
一、闽(侯)福(清)线
二、朱——林——高线
第二节 35千伏输电线路
一、朱高线
二、朱渔线
三、朱合线
第三章 变 电
第一节 110千伏变电站
一、朱山变电站
二、高山变电站
第二节 35千伏变电站
一、南倪变电站
二、海口变电站
三、高山变电站
四、渔溪变电站
五、龙田变电站
第四章 配 电
第一节 线路和变压器
第二节 电 网
一、朱山变电站出线
二、南倪变电站出线
三、高山变电站出线
四、龙田变电站出线
五、海口变电站出线
六、渔溪变电站出线
第五章 用 电
第一节 用电结构
一、工业用电
二、农业用电
三、生活用电
第二节 收 费
一、电价
二、电费
第三节 用电管理
一、计划用电
二、节约用电
第六章 机 构
卷十二 城乡建设
第一章 规 划
第一节 县城总体规划
一、总体布局
二、规划实施
三、管理措施
第二节 村镇建设规划
一、规划制订
二、规划实施
第二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街巷建设
一、小桥街
二、东门街
三、江滨路
四、一拂街
五、河前路
六、北大路
第二节 公共设施
一、文化设施
二、教育设施
三、体育设施
四、卫生设施
五、商业网点
附:市场
第三节 给排水
一、给水
二、排水
第四节 房屋建设
一、私人房屋
二、公房
三、机关企业房屋
四、主要建筑物
第五节 环境卫生
一、市容管理
二、街道卫生
三、公厕管理
第六节 园林
第三章 村镇建设
第一节 集镇建设
一、渔溪镇
二、海口镇
三、龙田镇
四、东张镇
五、高山镇
六、宏路镇
第二节 乡村建设
一、住宅建设
二、文教福利建设
三、医疗设施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第一节 土地管理
一、建设用地管理
二、清理违章建筑
第二节 房产管理
一、公房管理
二、建房审批
三、登记发证
四、落实房产政策
五、房屋普查
六、经营商品房
第五章 建筑业
第一节 队 伍
一、县属建筑队伍
二、乡镇属建筑队伍
第二节 建筑技术
一、设计
二、施工
三、机具装备
第三节 建筑管理
一、经营管理
二、整顿建筑市场
三、安全优质
四、建筑材料检测
第六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污染
一、水体污染
二、大气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噪声
五、农业生态破坏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一、开征排污费
二、控制新污染
三、治理老污染源
四、制定环境规划
第七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局属机构
卷十三 乡镇企业
第一章 企业形式
第一节 村办企业
第二节 乡镇办企业
第三节 联办企业
第四节 个体企业
第五节 乡镇“三资”企业
第二章 行 业
第一节 农业企业
一、种植业
二、养殖业
第二节 工业企业
一、建材
二、农机具制造
三、粮油加工
四、制茶
五、纺织、缝纫
六、工艺美术制造
七、造纸及纸制品
八、塑料制品
九、电子
第三节 建筑企业
一、劳力管理站
二、社队工程队
三、乡镇建筑工程公司
第四节 运输商业企业
一、交通运输
二、商业服务
第三章 产 品
第一节 传统产品
第二节 名优产品
第三节 出口产品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生产管理
一、技术装备
二、横向联合
三、工业产值
第二节 销 售
第三节 管理体制
一、劳动不计报酬
二、评工记分,统一结算,回队分配
三、按件计资或工资加奖励
四、经济承包责任制
五、股份制和租赁制
第四节 财务管理
一、投资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
三、流动资金管理
四、专用基金管理
五、利润分配
第五节 管理机构
卷十四 盐 业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节 国营盐场
一、江镜盐场
二、东阁盐场
第二节 乡办盐场
一、江阴盐场
二、泽岐盐场
三、芦华盐场
四、平林盐场
五、五七盐场
六、佳乐盐场
七、太武盐场
八、新厝盐场
九、海口盐场
十、新港盐场
十一、港头盐场
十二、前华盐场
十三、文关盐场
十四、下石盐场
第三节 村办盐场
一、棉亭盐场
二、东刘盐场
三、城头盐场
四、华盛盐场
五、虎邱盐场
第二章 生产设备
第一节 盐田建设
第二节 设备维修
第三章 生 产
第一节 晒 制
一、淋卤
二、晒卤
三、科学制盐
第二节 产 量
第三节 质量
第四章 销 售
第一节 引 制
第二节 纲法
第三节 监卖
第四节 官运商售
第五节 包商专卖
第六节 计划供应
第五章 储 运
第一节 运 输
一、陆运
二、水运
第二节 储存
一、仓存
二、场存
第六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分配
第三节 财务
一、资金
二、公收价和场价
三、利润与税金
第四节 综合利用
第五节 缉私
卷十五 商 业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节 私营商业
第二节 国营商业
第三节 部门办集体商业
第二章 企业网点
第一节 专业公司
一、县百货公司
二、县食品公司
三、县饮服公司
四、县副食品公司
五、县华侨友谊供应公司
六、县五交化公司
七、县石油公司
八、县贸易信托公司
九、县农机公司
十、县燃料公司
十一、县木材公司
第二节 网 点
第三章 购 销
第一节 国营商业购销
一、购 进
二、销售
第二节 集体商业购销
一、购进
二、销售
第四章 物资供应
第一节 品 种
一、金属材料
二、机电产品
三、建材
四、化工材料
五、燃料
六、农机
七、木材
第二节 计划内外调剂
一、民用建材
二、生活用煤
第三节 服务生产
一、供应农业
二、供应工业
三、供应侨建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饮食业
第二节 旅 社
第三节 照相业
第六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经营体制
第二节 管理机构
一、 商业局
二、物资局
三、服务局
卷十六 供销合作
第一章 机构网点
第一节 县供销合作社
第二节 基层供销社
一、港头供销合作社
二、宏路供销合作社
三、东张供销合作社
四、海口供销合作社
五、高山供销合作社
六、新厝供销合作社
七、渔溪供销合作社
八、音西供销合作社
九、城头供销合作社
十、龙田供销合作社
十一、江镜供销合作社
十二、东瀚供销合作社
十三、三山供销合作社
十四、江阴供销合作社
十五、一都供销合作社
十六、阳下供销合作社
十七、上迳供销合作社
十八、镜洋供销合作社
第三节 县专业公司
一、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二、土产日用杂品公司
三、果品食杂公司
四、贸易公司
五、振兴公司
第四节 代购代销店
第二章 经营业务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一、供应品种
二、推广与指导
三、生产与修配
四、调剂与引进
第二节 生活资料
一、经营门类
二、供应
三、市场安排
第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
一、主要品种
二、购销方式
三、扶持生产
第四节 收购废品
第五节 特需供应
一、军需供应
二、侨需供应
第六节 饮食服务业
第三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民主管理
一、社员代表大会
二、代表组长和商店委员会
三、理事会和监事会
四、职工代表会
第二节 财会管理
一、财务清理
二、会计培训
三、固定资产管理
第三节 业务管理
一、计划和统计
二、物价和计量
三、仓储和运输
卷十七 粮油经营
第一章 粮油市场
第一节 粮行米市
第二节 国营粮店(站)
第三节 集市贸易
第二章 粮油购销
第一节 统购统销
一、粮油统购
二、粮油统销
第二节 议购议销
第三章 粮油储运
第一节 粮油储存
一、国家仓储
二、社队粮仓
第二节 粮油调运
一、调运管理
二、合理流向
卷十八 对外经济贸易
第一章 外贸商品基地
第一节 粮油食品基地
一、鳗场
二、虾场
三、猪场
四、罐头厂
五、冷冻厂
六、粉干厂
第二节 轻工业品基地
第三节 抽纱基地
第四节 土畜产品基地
第五节 花岗石基地
第六节 医药基地
第二章 出口商品
第一节 商品结构
一、粮油食品类
二、土产畜产类
三、轻工业品类
四、工艺品类
五、矿产类
第二节 出口收购
第三节 自营出口
第三章 对外经济活动
第一节 兴办三资企业
第二节 来料来件加工装配
第三节 对外劳务
一、技术援外
二、劳务出口
第四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市对外贸易公司
第二节 外贸经营体制
一、下达任务,提取手续费
二、条条核算,全额利润留成
三、自负盈亏,承包经营
第三节 外贸财务管理
一、固定资产管理
二、流动资金管理
三、专用基金管理
四、利润分配
卷十九 财政 税务
第一章 财政收入
第一节 预算内收入
一、农业税
二、工商各税
三、地方各税
四、企业收入
五、其它收入
第二节 预算外收入
第三节 债券收入
一、民国公债、募金
二、人民债券
第二章 财政支出
第一节 预算内支出
一、上解支出
二、经济建设费
三、教育卫生事业费
四、抚恤社会福利救济费
五、行政管理费
第二节 预算外支出
第三节 债券支出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节 财政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财务管理
三、财务监督
第二节 税务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征管方式
第三节 机构
一、财政机构
二、审计机构
三、税务机构
卷二十 金  融
第一章 金融设施
第一节 钱 庄
第二节 银 行
一、福建省银行福清办事处
二、中国人民银行福清县支行
三、中国银行福清县支行
四、中国农业银行福清县支行
五、中国建设银行福清县支行
六、中国工商银行福清县支行
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福清县支公司
第三节 信用社
附:当铺
第二章 货  币
第一节 流 通
第二节 现金管理
第三节 金银管理
第三章 存 款
第一节 储 蓄
第二节 财政和企业存款
第三节 外币存款
第四节 清偿民国时期存款
第四章 贷 款
第一节 工商信贷
一、工业信贷
二、商业信贷
第二节 农业贷款
一、农业生产及农户贷款
二、渔业贷款
三、国营农业贷款
四、林、牧业生产贷款
五、信用社发放贷款
六、农业贷款的豁免
第三节 乡镇企业贷款
第四节 基建贷款
第五节 外币贷款
第六节 民间借贷
第五章 基建投资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节 基建拨款
第三节 侨资
第四节 基建监理
第六章 侨  汇
第一节 民信局收兑
第二节 人民银行收兑
第七章 保  险
卷二十一 工商行政 物价 计量管理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节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经销与代销
二、安排与改造
第二节 市场管理
一、集市管理
二、集市贸易服务部
三、打击投机倒把、走私贩私活动
第三节 营业执照管理
一、登记发证
二、清理整顿公司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一、商标注册
二、广告管理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一、宣传贯彻《经济合同法》
二、监督检查
三、合同仲裁
四、合同鉴证
五、“重合同、守信用”活动
第六节 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一、扶持
二、业务辅导
三、教育管理
第二章 物价管理
第一节 价格规定
一、农副产品价格
二、工业产品价格
三、非商品收费标准
第二节 价格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分级管理
三、监督检查
四、管理机构
第三章 计量管理
第一节 计量器具
一、器具演变
二、器具生产
第二节 监督管理
卷二十二 政 党
第一章 共产党福清组织
第一节 组 织
一、县(市)委
二、纪律检查委员会
三、县(市)委工作机构
四、组织发展
第二节 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和重要会议
一、历次党的代表大会
二、重要会议
第三节 重要活动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1937.7)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9)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8)
四、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9~1956.12)
五、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1966.5)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1992.12)
第四节 党的建设
一、组织建设
二、思想建设
三、纪检工作
第五节 统战工作
第二章 国民党福清组织
第一节 组 织
一、县党部
二、基层组织
三、附属组织
第二节 活 动
一、抗日救亡
二、摧残革命
三、其他
第三章 三青团福清组织
第一节 组 织
一、分团干事会
二、下属机构
三、组织的消亡
第二节 活动
一、公开活动
二、秘密活动
第四章 民主党派福清组织
第一节 致公党福清县(市)委
一、组织
二、活动
第二节 农工党福清县(市)委
一、组织
二、活动
第三节 民盟福清县(市)委
一、组织
二、活动
第四节 民建福清工委
一、组织
二、活动
卷二十三 政权政协
第一章 唐至清代县衙
第一节 唐五代县衙
第二节 宋代县衙
第三节 元代县衙
第四节 明代县衙
第五节 清代县衙
第二章 民国政府
第一节 县政府
第二节 区乡镇公所
第三章 县参议会
第四章 县各界人代会和人大会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二、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二、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三、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四、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五、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六、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七、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八、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九、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十一、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普选
一、第一次普选
二、第二次普选
三、第三次普选
四、第四次普选
五、第五次普选
六、第六次普选
七、第七次普选
八、第八次普选
九、第九次普选
十、第十次普选
第四节 各界人代常委会
第五节 人大常委会
第六节 人大常委会主要活动
一、工作监督
二、法律监督
三、视察调查
四、提案办理
五、人事任免
六、信访工作
七、代表联络
第五章 人民政府
第一节 历届政府任期
第二节 政府机构
一、1949.8~1968.6设置的机构
二、1968.6~1976.10设置的机构
三、1976.10~1987.12设置的机构
四、1992年政府机构
第三节 区乡镇政府
第四节 政务纪要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9~1956.12)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1966.5)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1992.12)
第六章 政协福清县(市)委
第一节 历届政协
一、第一届政协
二、第二届政协
三、第三届政协
四、第四届政协
五、第五届政协
六、第六届政协
七、第七届政协
八、第八届政协
第二节 工作机构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协商监督
二、提案处理
三、视察调查
四、学习宣传
五、联络“三胞”(台、港澳、侨胞)
六、文史资料征集
七、服务社会
八、协助落实政策
卷二十四 群  团
第一章 县总工会
第一节 组织发展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一、第一次职工代表会议
二、第二次职工代表会议
三、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会
四、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会
五、工人代表大会
六、第五次代表大会
七、第六次代表大会
八、第七次代表大会
九、第八次代表大会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劳动竞赛
二、文体活动
第二章 共青团县委
第一节 组织发展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
二、第二次代表大会
三、第三次代表大会
四、第四次代表大会
五、第五次代表大会
六、第六次代表大会
七、第七次代表大会
八、“红卫兵”代表大会
九、第九次代表大会
十、第十次代表大会
十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十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十三、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生产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参加政治运动
附:县少先队
第三章 县妇联
第一节 组织发展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
二、第一届第二次会议
三、第二次代表大会
四、第二届第二次会议
五、第二届第三次会议
六、第三次代表大会
七、未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
八、第五次代表大会
九、第六次代表大会
十、第七次代表大会
十一、第八次代表大会
十二、第九次代表大会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维护妇女权益
二、生产劳动
三、托幼工作
四、宣传教育
第四章 县工商联
附:同业公会
第五章 县农民(贫)协会
附:1991~1992年登记的社会团体
卷二十五 司 法
第一章 清代 民国时期司法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治安机构
二、审判机构
第二节 司法工作
一、治安
二、审判
第二章 人民公安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公安局
二、派出所
第二节 清剿土匪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第四节 破获敌特组织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第六节 清查登记反动党团
第七节 刑事侦查
第八节 治安管理
一、禁毒
二、禁赌
三、取缔娼妓
四、户口管理
五、沿海治安管理
六、特种行业管理
七、“四类”分子改造
八、综合治理
第九节 消防工作
一、组织
二、设施
三、救灾防火
第十节 监所工作
一、预审
二、看守
第三章 人民检察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刑事检察
第三节 经济检察
第四节 法纪检察
第五节 监所检察
第六节 控告申诉
第四章 人民审判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人民法院
二、法庭
第二节 刑事审判
一、反革命案件
二、严重刑事案件
三、经济犯罪案件
四、纠正冤假错案
第三节 民事审判
一、离婚案件
二、房屋纠纷案件
三、债务案件
第四节 经济审判
第五节 行政审判
第六节 林业审判
第七节 信访工作
第五章 人民司法行政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调解指导
第三节 法制宣传
第四节 公证工作
第五节 律师事务
卷二十六 劳动人事
第一章 县衙官吏
第二章 县政府公职人员
附:区乡公所人员编制
第三章 干部队伍
第一节 干部来源
第二节 干部构成
一、年龄构成
二、文化构成
三、性别构成
附:区乡镇人员编制
第四章 干部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考核选拔
第三节 干部调配
一、部门调整
二、照顾调动
第四节 精简下放
第五节 干部培训
第五章 招 工
第一节 劳动就业
第二节 用工形式
一、聘用制
二、固定工
三、合同制
四、临时工
五、季节工
第六章 职工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职工培训
第三节 劳动保险
第四节 劳动保护
第五节 职工精简
第六节 “知青”上山下乡
第七章 工资福利
第一节 工 资
一、工资制度
二、工资调整与改革
第二节 福利
一、补助
二、互助
三、照顾
第三节 离退休制度
一、退职
二、退休
三、离休
卷二十七 民 政
第一章 优抚支前
第一节 劳 军
第二节 拥军优属
第三节 国家补助
第四节 群众优待
第五节 支援前线
第六节 烈士褒扬
一、建烈士墓(碑)
二、祭扫烈士墓
第二章 复退安置
第三章 救济扶贫
第一节 清代荒政
第二节 民国时期荒政
第三节 抗灾救济
第四节 社会救济
第五节 扶贫
第四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福利设施
一、社会福利院
二、敬老院
三、精神病院
四、老人会
五、福利基金会
第二节 福利生产
第五章 婚丧管理
第一节 婚姻登记
第二节 殡葬改革
第六章 地名普查
第一节 陆地地名普查
第二节 海域地名普查
第三节 垦区内岛礁处理
卷二十八 军 事
第一章 机构设施
第一节 明代机构设施
第二节 清代机构设施
第三节 民国时期机构设施
一、机构
二、设施
第四节 共和国成立后机构设施
一、机构
二、设施
第二章 驻防部队
第一节 明代驻军
第二节 清代驻军
第三节 民国时期驻军
附:其他
第四节 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一、墩头驻军
二、琯口驻军
三、龙田场站
附:其他
第三章 地方部队
第一节 自卫队
第二节 游击队
一、瑶山人民自治会武装
二、工农红军福清游击队
三、福平沿海抗日游击队第八中队
四、福长抗日游击大队
五、福平沿海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
六、福建抗日先遣队福清支队
七、福平江镜游击队
八、城工部闽海游击纵队
九、福清游击队
第三节 武警大队
第四章 民 兵
第一节 组 织
第二节 训 练
第三节 活动
第五章 兵役制度
第一节 募兵制
第二节 征兵制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第五节 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第六节 预备役
第六章 军事斗争
第一节 抗倭斗争
一、军民抗倭斗争
二、戚继光平定倭患
第二节 反暴斗争
一、龙高暴动
二、“瑶山会”打当店
三、南西亭暴动
第三节 三年游击战争
一、建立根据地斗争
二、东关寨反击战
三、河村桥伏击战
四、反“清剿”斗争
五、镇压潘德仁
第四节 抗日战争
一、反击战
二、游击战
三、击退日军
第五节 解放战争
一、渔溪破仓分粮
二、智取龙田镇
三、截击逃军
四、菜安战斗
五、解放县城
卷二十九 教  育
第一章 县学书院社学私塾
第一节 县 学
第二节 书 院
第三节 社学
第四节 私 塾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学制
第三节 课程
第四节 教学研究
第三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学校设置
一、公办
二、教会办
三、私人(士绅)办
四、侨办
五、民办
第三节 学制
第四节 课程
第五节 教学研究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学校设置
一、公办
二、教会办
三、私人(士绅)办
四、侨办
五、民办
第三节 学制
第四节 课程
第五节 教学研究
第六节 政治思想教育
第五章 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 中等专业学校
一、卫生学校
二、农业学校
三、工业学校
第二节 职业学校
一、农业中学
二、职业中学
第三节 技工学校
第六章 师范教育
第一节 初等师范
第二节 中等师范
第三节 高等师范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一、扫盲
二、技术培训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第三节 “电大”教育
第四节 自学考试
一、中专教育自学考试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附:其他
第八章 教 师
第一节 队 伍
一、文化素质
二、公、民办教师构成
第二节 进修
一、进修学校
二、进修途径
第九章 教育行政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行政管理
一、幼教管理
二、小学管理
三、中学管理
第三节 教育经费
一、国家拨款
二、华侨捐资
三、群众集资
四、勤工俭学
卷三十 科 技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第二节 科研机构
一、县中医药研究所
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三、县医药研究所
四、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五、县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中心
第三节 学术团体
一、县科学技术协会
二、自然科学会
三、各类协会
第四节 科技网络
第五节 地震测报机构
一、地震办公室
二、地震测报点
第六节 计量管理机构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三章 科普工作
第一节 科普宣传
第二节 学术交流
第三节 地震测防
一、地震群防
二、地震群测
第四节 技术培训
第五节 科技咨询
第四章 科技推广
第一节 农业科技
一、引进良种
二、改革种植制度
第二节 林业科技
第三节 水产业科技
一、引进新品种
二、改进养殖技术
第四节 工业科技
第五节 电业科技
第六节 交通科技
第七节 邮电科技
第八节 卫生科技
一、更新医疗设备
二、提高医疗技术
第五章 科研成果
第一节 农业科研
第二节 林业科研
第三节 水产业科研
第四节 工业科研
第五节 卫生科研
第六节 兽医科研
附:1978~1979年与1986年评选出的县科技成果二、三、四等奖
第六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项目管理
第二节 成果管理
第三节 事业费管理
卷三十一 文 化
第一章 戏剧曲艺
第一节 戏 剧
一、闽剧
二、词明戏
三、木偶戏
第二节 曲 艺
一、评话
二、伬唱
第二章 电影电视
第一节 电 影
一、电影公司、院队
二、电影放映
三、影评
第二节 电视
一、电视差转台
二、电视片
三、电视机
第三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文化设施
一、县文化馆
二、乡镇文化站
三、村文化室
第二节 民间音乐
一、十番
二、民歌
第三节 民间歌舞
一、光饼舞
二、龙灯
三、狮子舞
四、行舟
五、台阁
六、高跷
七、鱼缸
第四节 节日喜庆活动
一、点塔灯
二、点鳌山
三、烧塔盘诗
第五节 会演调演
一、县会演
二、参加省、地(市)会演
第六节 展览
一、宣传展览
二、书画展览
第七节 文化市场管理
第四章 文化创作
第一节 创作人员
第二节 文艺辅导
一、书法、美术、摄影
二、音乐、舞蹈
第三节 创作成果
第四节 历代著作
一、馆藏唐至清代融人著作
二、重版融人古籍
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融人著作
四、当代融人各类专著
第五章 图书档案
第一节 图 书
一、书店
二、图书发行
三、图书馆、室
四、图书阅览
第二节 档 案
一、档案馆、室
二、馆藏档案
三、档案管理
第六章 新 闻
第一节 广 播
一、广播站、室
二、304电台
三、广播线路
四、编辑、播音
第二节 报 刊
一、民国时期报刊
二、共和国成立后的报刊
第三节 通讯报道
一、1950~1965年
二、1966~1976年
三、1977~1988年
第七章 修志编史
第一节 修 志
一、历代修志
二、本届修志
第二节 编史
一、编写党史
二、编纂组织史
三、编辑文史资料
卷三十二 文物 名胜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新石器遗址
第二节 宋窑遗址
第三节 古城遗址
一、镇东卫城
二、万安所城
三、福清城
四、海口民城
五、岐阳城
第四节 古渡遗址
第二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古 塔
一、瑞云塔
二、五龙塔
三、龙山祝圣宝塔
四、舍利塔
五、迎潮塔
六、万安祝圣宝塔
七、鳌江宝塔
八、紫云宝塔
九、白豸塔
第二节 古桥
一、龙江桥
二、利桥
三、五龙桥
四、蹑云桥
五、桥尾桥
六、波澜桥
第三节 寺祠
一、万福禅寺
二、石竹寺
三、灵石寺
四、龙卧禅寺
五、瑞岩寺
六、显济庙
七、福庐寺
八、戚公祠
九、叶向高祖祠
十、武当别院
十一、灵溪宫
第四节 教 堂
一、福华堂
二、道源堂
三、天主堂
第五节 庄园村寨
一、豆区园
二、东关寨
第六节 牌坊
一、黄阁重纶坊
二、陈伯谅坊
三、里美节孝坊
第七节 古陂古井
一、天宝陂
二、宋井
第三章 古墓葬
一、三塔墓
二、黄定墓
三、薛曾墓
四、叶朝荣墓
五、黄有才墓
第四章 石雕石刻
第一节 造 像
第二节 题刻
一、石竹山题刻
二、瑞岩山题刻
三、仙井岩题刻
四、轿顶坑题刻
五、豆区园题刻
六、双髻峰题刻
七、黄檗山题刻
第五章 革命文物
第一节 烈士陵园
一、革命烈士陵园
二、龙高革命烈士纪念碑
三、余长□烈士纪念碑
第二节 革命遗址
一、山坑、双福寺
二、掌溪蔡三俤家
三、漈头陈氏祠堂
四、东漈寺
五、泰山寺、福堂
六、云中戴氏宗祠
第六章 风景名胜
第一节 名 山
一、石竹山
二、黄檗山
三、瑞岩山
四、福庐山、灵岩山
五、灵石山
六、盘石山
七、仙井岩
八、老人岩
第二节 公 园
第七章 文物藏品
第一节 出土文物
第二节 烈士遗作
第八章 文物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文物普查
第三节 文物保护
卷三十三 医药 卫生
第一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公共卫生
一、环境卫生
二、食品卫生
三、学校卫生
四、劳动卫生
第三节 保健
一、妇女保健
二、儿童保健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一、预防接种
二、“冷链”管理
三、建卡
第二章 防  疫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一、鼠疫
二、天花
三、其它传染病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
一、血丝虫病
二、疟疾
三、肺吸虫病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地方性氟中毒
第四节 慢性病防治
第五节 血吸虫病防治
一、流行
二、防治
三、效果
第三章 医 疗
第一节 机 构
一、县属医疗机构
二、侨办医疗机构
三、乡镇医疗机构
四、部门医疗机构
五、村医疗点
第二节 队伍
一、西医人员
二、中医人员
三、其他医务人员
第三节 医术
一、西医医术
二、中医医术
三、中西医结合
第四章 医  药
第一节 医药经营
一、经营网点
二、购进
三、销售
四、特殊供应
第二节 药材生产
一、地产药材
二、药材种植
三、药材加工炮制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医疗管理机构
二、医药管理机构
三、学术团体
第二节 医 政
一、医疗机构管理
二、医务人员管理
三、开业医生管理
第三节 药政
一、药材药品储运
二、药品质量监督
三、医药商品管理
卷三十四 体 育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民间体育
第二节 职工体育
第三节 农民体育
第四节 老人体育
第二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业余体校
第二节 体育教学
第三节 体育活动
第四节 锻炼标准
第五节 人才培养
第三章 体育竞赛
第一节 县运动会
一、民国时期运动会
二、共和国成立后运动会
第二节 参加省地(市)比赛
第三节 参加省级以上比赛
第四节 承办全国国际比赛
一、男子少年甲组(15~17岁)
二、女子少年甲组(15~17岁)
三、男子少年乙组(13~14岁)
四、女子少年乙组(13~14岁)
五、儿童男子甲组(11~12岁)
六、儿童女子甲组(11~12岁)
七、儿童男子乙组(10岁以下)
八、儿童女子乙组(10岁以下)
第四章 机构设施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体育社团
一、体育会
二、体育协会
第三节 体育场地
一、县体育场地
二、学校体育场地
三、基层体育场地
四、侨乡体育场地
第四节 经费
卷三十五 华 侨
第一章 华侨出国
第二章 侨居状况
第一节 人数分布
一、人数
二、分布
第二节 从 业
一、旅居印尼融侨职业
二、旅居新加坡融侨职业
三、旅居日本融侨职业
第三节 社团组织
一、印尼乡侨团体
二、新加坡乡侨团体
三、马来西亚乡侨团体
四、日本乡侨团体
五、世界性乡侨团体
第四节 华文教育
一、会刊
二、学校
第三章 华侨与家乡
第一节 投资捐资建设
一、工业
二、乡镇企业
三、农业
四、旅游业
五、教育事业
六、文化体育事业
七、卫生事业
八、交通事业
九、邮电事业
十、科技事业
十一、其他公益事业
第二节 侨汇
第四章 侨  乡
第五章 侨务工作
第一节 安置归侨
第二节 生产建设
第三节 接待服务
第四节 宣传教育
第五节 落实政策
第六章 侨务机构
第一节 侨务办公室
第二节 华侨委员会
第三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卷三十六 宗 教
第一章 佛  教
第一节 传入发展
第二节 佛教活动
一、活动仪式
二、佛事活动
第三节 寺庙
一、万福禅寺
二、石竹寺
三、灵石寺
第四节 佛教文化
一、诗词赋
二、雕刻艺术
三、建筑艺术
第二章 天主教
第一节 传入发展
第二节 天主教活动
一、宗教活动仪式
二、设“慈善”机构
三、办学校
第三节 天主教堂
一、瑞亭天主堂
二、龙田天主堂
三、高山天主堂
四、海口天主堂
五、渔溪天主堂
六、江阴洋边天主堂
第四节 爱国运动
第三章 基督教
第一节 传入发展
一、卫理公会
二、圣公会
三、基督徒聚会处
四、真耶稣教会
五、安息日会
六、耶稣圣神教会
第二节 基督教活动
一、宗教活动仪式
二、办学校
三、设医院
第三节 基督教堂
第四节 三自爱国会
第四章 宗教管理
第一节 佛教管理
第二节 天主教管理
第三节 基督教管理
一、卫理公会
二、圣公会
三、基督徒聚会处
四、真耶稣教会
五、安息日会
六、耶稣圣神教会
第四节 落实宗教政策
第五节 取缔“呼喊派”
卷三十七 风 俗
第一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 饰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行走
第二章 行业习俗
第一节 农 事
第二节 建房
第三节 行船
第三章 礼仪习俗
第一节 婚 嫁
一、拦花轿
二、避冲
三、关新人房
四、闹房
五、回门
第二节 生育
第三节 做寿
第四节 丧葬
一、□喜寿
二、出厅
三、入殓
四、出殡
五、安葬
六、回龙
七、伏山
第五节 分家
第四章 岁时节俗
第一节 春 节
一、拜年
二、拜初二
三、开假
四、做大岁
第二节 元宵
一、吃元宵
二、过利桥
三、闹社火
第三节 拗九
第四节 清 明
第五节 立夏
第六节 端 阳
一、包粽、炊粿、煎面饼
二、晒午时
三、划龙舟
第七节 乞 巧
第八节 中元
第九节 中 秋
第十节 重 阳
第十一节 冬至
第十二节 扫 尘
第十三节 祭灶
第十四节 除 夕
一、送年
二、挂年画、贴门联
三、分年
四、守岁夜
第五章 交际习俗
第一节 称 谓
第二节 迎送礼节
第三节 宴席礼节
第四节 相见礼节
第五节 送礼
第六章 道德习俗
第一节 热心公益
第二节 助人为乐
第三节 勤劳俭朴
第七章 心理习俗
第一节 禁 忌
第二节 祭祀
第三节 占 卜
卷三十八 方 言
第一章 语 音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
二、声调
第二节 边读音变
一、二字格连读变调
二、声母连读音变规律
三、韵母连读音变情况
附:音标符号
第二章 字 音
第一节 同音字表
第二节 未考出本字的音节
第三章 分类词汇
第一节 天文地理
第二节 时间方位
第三节 房屋建筑
第四节 器具用品
第五节 农具农事
第六节 虫鱼鸟兽
第七节 花果作物
第八节 人品职业
第九节 亲属称谓
第十节 身体五官
第十一节 生老病死
第十二节 礼俗风尚
第十三节 饮食穿戴
第十四节 政治经济
第十五节 动作心理
第十六节 性质状态
第十七节 指代数量
第十八节 地名(读音特殊的)
第四章 语法选例
第一节 词语搭配
第二节 语法例句
第五章 标音举例
第一节 俚谚语
第二节 歇后语
第三节 谜 语
第四节 民歌民谣
第五节 故 事
卷三十九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一节 古代人物传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传
第二章 人物表
第一节 古代人物表
第二节 现代人物表
一、革命烈士
二、已知融籍正处级以上干部及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含在融工作的客籍人员)
附  录
一、重要文献辑录
二、历代县志序文选
三、诗文集萃
《福清市志》编纂及审定机构人员名录
未命名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